空中的士將至 是交通革命還是投資噱頭?

撰文:孔祥威
出版:更新:

隨着初代設計開始成型,加上近月來多間業者透過特殊收購目的(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SPAC)上市集資,電動空中的士這種未來交通模式似乎正在逐步實現。然而,它會否真的如一眾業者所吹噓般改變城市交通?當網約車模式和自動駕駛技術仍未真正證明成功,這些「 空中Uber」又可否克服技術和監管挑戰?

今年7月,亞馬遜(Amazon)創辦人兼CEO 貝索斯(Jeff Bezos)和英國富商布蘭森(Richard Branson)分別乘坐自己創辦的太空探索公司藍色起源(Blue Origin)和維珍銀河公司(Virgin Galactic)的太空船到太空短暫一遊。下一個充當自己公司「白老鼠」的可能是空中的士初創Kitty Hawk創辦人Sebastian Thrun,按計劃他將在未來六個月內作為首位乘客測試自家研發的Heaviside。

eVTOL業者希望,空中出行能解決現有交通問題,甚至帶來新的出行模式。圖為Volocopter的eVTOL VoloCity。(Volocopter圖片)

「百年一遇交通革命」

這種電動垂直升降載具(electric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eVTOL),或者俗稱「飛天車」(flying cars),幾十年前是科幻作品如《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的橋段,現在被視為未來城市交通的形態之一,因為它比汽車更快捷、較直升機更便宜,而且相比大眾運輸是相對個人化的零排放出行方式。

據英國空中的士業者Vertical Aerospace創辦人Stephen Fitzpatrick估算,一程25英里(約40公里)的eVTOL航程,每名乘客每英里成本約一美元,是直升機的五分之一。上海時的科技聯合創辦人及市場總監蔣俊向《澎湃新聞》聲稱:「未來『打飛的』成本將和現在坐出租車的價格差不多,並非高不可攀。」該公司估算,來往上海虹橋機場和浦東機場,汽車需要花75分鐘行駛60公里,而乘坐其E20空中的士將可減少至53公里,需時僅16分鐘。

近月來,多間eVTOL業者透過SPAC上市。圖為美國業者Archer的員工慶祝公司在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掛牌。(Archer Aviation圖片)

這些優點令eVTOL業者期望,空中的士可解決城鄉交通問題、應付未來出行需求、甚至帶來新的出行習慣。德國業者Volocopter公共事務副主席Fabien Nestmann說:「宏觀層面上,在不斷發展的城市,出行需求趨增。這會令人重新思考,若一切圍繞汽車而建設,並不能提高生活品質。」美國業者Joby Aviation的政府事務主管Greg Bowles預計,「30分鐘生活圈將從方圓15英里擴展至80英里」;Thrun聲稱要「把世界從交通擠塞中釋放」;日本業者SkyDrive行政總裁福澤知浩更揚言,要「帶動一個百年一見的出行革命」。

這種願景似乎正在步近。一方面,在投資上,近月來有好幾間空中的士業者成功上市集資。Joby、Vertical、另一美國業者Archer Aviation、以及德國業者Lilium,都已經完成或者宣布透過SPAC在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上市。他們得到Uber、騰訊、豐田、聯合航空、貝萊德(BlackRock)等,來自互聯網科技、傳統汽車及航空業者和風投的支持。時的科技也在一個月內完成了兩輪共千萬美元融資。

Vertical上周先後與巴西廉航Gol、直升機營運商Bristow及日本丸紅株式會社等達成合作協議,向其供應eVTOL。(Vertical Aerospace圖片)

另一方面,在這種願景和資金支持下,多間業者近來紛紛宣布在不同地方的部署計劃。Vertical上周先後宣布向巴西廉航高爾(Gol Linhas Aéreas Inteligentes)、全球最大直升機營運商Bristow及日本丸紅集團供應eVTOL。Volocopter上周與中國吉利集團旗下沃飛長空合資成立沃瓏空泰,將負責Volocopter在中國的生產及市場營運,並已訂購150架eVTOL,計劃未來三至五年將城市空中出行在中國正式落地。上周空中巴士也推出最新一代設計的空中的士CityAirbus NextGen。

有eVTOL計劃受惠於國家政策或地方政府配合。日本的SkyDrive本月與大阪府及大阪市政府簽訂合作,以2025年大阪・關西萬博為契機推廣空中出行。左起為大阪府知事吉村洋文、SkyDrive行政總裁福澤知浩、大阪市市長松井一郎。(PR TIMES圖片)

載具以外,韓國現代汽車(Hyundai)上周宣布與英國基建業者Urban-Air Port合作協議,將在2022年初在英國Coventry啟用首個空中的士站Air-One。它採取模組化設計,都市或郊區均適用,並以氫燃料電池供應充電。之後會再推展至英國另一中部城市及美國洛杉磯;最終目標是五年內在多國建造200個的士站。

有些計劃也受惠於國家政策或地方政府積極配合。例如在中國,時的科技在聲明中說這行業正開始迎來政策紅利,在低空空域管理上,繼海南、四川等省份局部地區開展低空管理改革試點工作並取得一定的成效後,中央空管委辦公室又先後批覆湖南、江西和安徽成為全域低空管理改革試點省份,加速開放全省低空空域。因此它聲稱其空中的士將能「助力國家早日實現……2035年綜合立體交通的目標」。

而在日本,政府也希望與物流及汽車業者探討鄉郊交通及救援上的應用。本月SkyDrive與大阪府及大阪市政府簽署合作,以2025大阪.關西世博為契機試驗空中的士。大阪府知事吉村洋文寄望,可在2024年起以空中的士穿梭環球影城和舉辦世博的夢洲。福澤說希望藉此贏得公眾信任及推展相關生態。據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估計,全球eVTOL市場在2040年將可達一萬億美元的規模。

現時不同eVTOL公司設計方向各異。圖為Airbus上周發表的CityAirbus NextGen設計。(Airbus圖片)

應用設計各異

到底這些空中的士最終會以什麼方式呈現,現時仍有想像空間。首先,不同業者之間沒有統一的設計方向,有些就像縮小版的飛機,有些像直升機或無人機,又或者這幾種設計的混合體。

eVTOL可以載多少人,各公司也有不同想法。業者如Joby、Lilium、Vertical等採取連同機師可載五至七人的設計,也有像Kitty Hawk的Heaviside只設單座位。Thrun認為,載更多人只會增加重量、噪音和成本,限制空中的士改變人類城市出行的潛力:「我堅決相信當你要用四座位,所有其他開支也會貴四倍。」

Joby聲稱會像Tesla一樣,逐步轉型自動駕駛。(Joby Aviation圖片)

當中其實牽涉兩個問題。其一是eVTOL最終的駕駛技術,到底需要有人類機師還是可靠自動駕駛?若考慮成本,自動駕駛可以把人類機師座位騰出接載更多旅客。因此有業者如Kitty Hawk堅持非自動駕駛不可,Thrun說研發有人駕駛只是浪費時間。

但似乎更多業者暫時並不介意由人類駕駛。時的科技創辦人黄雍威聲稱,雖然公司具備自動駕駛技術,但有人駕駛可以配合相關部門監管,更快融入載人飛行器管理營運體系。Joby的行政主席Paul Sciarra也估計,無人駕駛不會在短期內得到監管許可,並以自動駕駛汽車業者類比:「我們的做法像Tesla多於Waymo,希望先推出某些功能來逐步實現完全自動駕駛。」空中巴士也採取這種循序漸進的策略。

相比其他eVTOL業者想改變市內出行,Lilium更專注於城市之間的交通,或許這才是eVTOL的落地之處。(Lilium圖片)

另一個更根本的問題是eVTOL會在什麼場景下應用。很多業者都在吹噓要成為「空中Uber」,實現城市空中出行(urban air mobility,UAM),解決現有交通問題云云,但可否成真或有多大作用仍是疑問。畢竟,坐的士和網約車都是貪圖方便快捷,但eVTOL需要停機坪升降。換言之,可能前往停機坪本身也要一程交通;停機坪網絡未來能夠建造得多密集,從而把成本和價格下降多少,都會左右其應用程度。智庫美國進步中心(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CAP)基建政策總監Kevin DeGood質疑,若沒有龐大投資或公共補貼,eVTOL業者聲稱要把航空「普及化」的承諾最終能否兌現。

或許,城鎮之間的交通才是eVTOL真正落地之處。Lilium似乎是唯一一間專注於城鎮間飛行的業者。其Lilium Jet在現有規格下單次充電後最遠可行駛250公里,Lilium計劃在美國佛羅里達州營運,在城鎮之間展開業務;並預計企業客會用來送貨。對於傳統航空公司,這些新航線可以是新的商機,也難怪聯合航空和美國航空分別向Archer和Vertical預訂eVTOL。Joby的策略似乎是先確保技術證明,再找出最適用的市場。Sciarra認為,其公司的四座位設計可取得平衡,既能滿足乘客在大城市內的日常通勤,又可滿足一些地區之間的往來。

上海時的科技表示,eVTOL行業雖然受惠於中國政策紅利,但現時相關監管法例有待完善。圖為時的科技eVTOL E20在上海飛行的概念圖。(時的科技圖片)

未有法規監管

空中的士要面世,除了應用場景和成本的考量,還要視乎它們可否證明安全可靠。就如會計師事務所德勤(Deloitte)指出,eVTOL要邁向市場化,還需要克服飛行平台日益多樣化帶來的空域管理挑戰;消費者也存有是否安全的心理障礙。

相關規管法例在不少地方仍未完善。在中國,時的科技的蔣俊指出:「目前國家還没有完全一對一的適航法規政策,民航局之前跟我們溝通,說先由我們提供標準,他們根據過去的情况,再跟我們一對一溝通,進行審核。目前,國外像歐洲民航局(EASA),有對應的指南,國內一般是借鑑國外的政策作為參考。」

Joby Aviation最近與NASA合作,測試eVTOL噪音水平,將有助FAA制訂監管條例。(NASA/Joby Aviation圖片)

又例如在美國,本月初Joby是首間eVTOL公司參與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先進空中出行(AAM)國家項目。兩者合作試飛實驗,過程中NASA收集eVTOL的移動、聲音和通訊數據,再用來模擬未來航空狀況,特別是對比eVTOL和直升機及其他汽油為動力空中載具的噪音水平。NASA計劃之後會與更多eVTOL業者合作,之後會向聯邦航空總署(FAA)提供意見,以助制訂監管eVTOL的法規。

在自動駕駛方面,當有業者以Waymo或Tesla類比自居,或許更道出消費者的信心不太明朗。畢竟,這個技術再次反映矽谷那種過分承諾的風氣,真正自動駕駛尚未稱得上落地。Waymo至今只提供有限度的自動駕駛的士服務;Tesla的「自動輔助駕駛」更因牽涉多宗事故而正受到監管機構調查;Uber更已出售自動駕駛部門,其網約車模式除了面對連年虧蝕之外,零工經濟衍生的勞工權益問題,也在多國引起反動和訴訟。

因此,不少eVTOL業者宣稱2024年提供商用服務的目標或太過樂觀。諮詢公司麥肯錫(McKinsey & Co.)的航空行業專家Robin Riedel提醒,不能確保監管部門會向這些業者開綠燈,新型飛行器要首次得到FAA批准,隨時面臨一年或以上的延誤。正如諮詢公司Porsche Cousulting在7月發表的研究中寫道,eVTOL出行行業「極具挑戰和充滿不確定性」:「這個領域的參與者需要展示出認真投入,需要有至少十年的長遠目光,在2030年之前都看不到正面投資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