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油畫」大師龎均的香港故事:藝術家無法用藝術求生

撰文:王晉璇
出版:更新:

「在香港,藝術家無法用藝術求生。」——2020年7月,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現代中國油畫大師龎均的油彩色畫布作品《莫內花園》以737.5萬元成交,創下藝術家最佳拍賣紀錄。然而,饒是這樣一位文藝大家,也不得不感慨「香港留得下有錢人,留不下藝術家」。他曾在1980年移居香港七年,見識到可以高價買賣畫作卻不需要更多藝術教育的「平行時空」,也漸漸懂得人們何以自嘲「文化沙漠」。新冠疫情過後,龎均再次來港舉辦畫展,並且抽空接受《香港01》專訪——他希望為香港的文藝發展盡一分力,更盼望特區政府能為藝術家們開拓更多空間和機會。

《決瀾之子——龎均的藝術》油畫展將在亞洲協會香港中心開放為期四個月的免費展覽。 (黃寶瑩攝)

結合中西文化獨創中國油畫
以晚年作品為香港盡一分力

1936年生於文藝世家的龎均,11歲開辦第一個畫展,獲封「繪畫神童」;13歲考入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17歲轉入北京中央美術學院,師承徐悲鴻、吳作人等大師;18歲以優異成績畢業,此後不遺餘力投入藝術創作。他擅長以西方的油畫技法描繪東方的山水風景,用絢麗醇厚的色彩結合別具一格的「灰調子」畫風,為中式意境畫龍點睛,創造出獨特的「中國油畫」。若將他的作品比作一座城市,那便是中西文化薈萃的香港。

他在內地、香港和台灣都從事過藝術創作和教育工作,自詡對兩岸三地的了解「可能沒有第二個人可以相提並論」。和香港的緣份可以追溯到1980年,他帶着妻女從北京移居到此,生活了七年。儘管現今定居台灣,還是常常以「香港永久居民」的身份回來看看。他愛這座城市,但有時又因滯後的文藝發展和缺失的創作氛圍而「恨鐵不成鋼」。

新冠疫情闊別三年,如今已近九旬高齡的龎均再次來港,並且舉辦《決瀾之子——龎均的藝術》油畫展,希望「以晚年的作品,為香港盡一分力。」來來往往,這是他第五次在香港辦展,合共展出48幅畫作,其中三幅是今年在東方文華酒店以香港城景作畫的「城市限定」,講述他和香港的故事:「香港留得下有錢人,留不下藝術家。」

移居香港七年舉家遷往台灣
商業遍地黃金藝術難以維生

上世紀80年代,香港經濟騰飛,大量內地人湧入這個方興未艾的大都市,其中不乏金融、商業人才以及創業家、企業家,但「科班出身」的藝術家卻屈指可數,而在內地藝術界已經頗有名氣的龎均,就攜同妻女來到這個「遍地黃金」的地方。

龎均坦言,那時離開內地,最想去的地方是去被譽為「藝術之都」的法國。但他認為,成功的藝術家應該具備特殊的文化背景,而中國文化早已在他的創作中扎下了根;他不願推翻以往的一切,再重新融入當地文化,做一個「法國人」。於是,香港這個交織着中西文化、匯聚着各方特色的城市,就成了他去法國之前的最好的過渡選擇。

但來了香港,才明白為何來港發展的藝術家寥寥無幾,因為這個金融社會實在難以透過藝術維生。首當其衝的,就是房屋問題。當時遠親幫着找了個可以暫住三個月的小房子,月租2000港元,但「因為是大陸來的」,所以要押三付一先交8000港元。然而,國家規定每人出境只可兌換20港元,龎均一家三口只有60港元,而他每張畫作售價介乎15至100港元,一時之間實在無力承擔,他不得不要去尋找其他工作應付家計。

龎均在香港居住七年之久,對這裡產生了濃厚的感情,稱「沒有人畫香港比我畫得好」。(黃寶瑩攝)

感嘆文人相輕看盡人情冷暖
高價賣出畫作低價任教藝術

生活的擔子已經夠重,無援的困境更是無法掙脫。曾經惺惺相惜的朋友對他的遭遇熟視無睹;收畫的中介也質疑他「是否老了,不懂得畫畫了」;在身心受壓的落難時刻,所收穫的溫情也不過是老同事所請的一頓早茶,此後便鮮有聯絡了。年少成名的他不得不感嘆文人相輕和人情冷暖:「我在大陸是個堂堂藝術家,到香港就淪落成這個樣子。」

轉折發生在香港藝術中心展覽部主任對他的畫作給予高度賞識的時候。龎均破例不必遵守當時要求提前兩年申請展期的規定,成功舉辦一場小型畫展,最終售出9幅作品,平均售價高達3000港元。「這個畫展救了我。」因為這不僅解決了生活的燃眉之急,更令他在香港上流藝術圈中聲名大噪,及後還被介紹到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浸會學院授課。

然而,「教師」這個好聽的名稱只是虛有其表,香港社會根本不需要更多的專業藝術老師,他只能一直做着兼職老師,按授課時長算錢,並且三個月才結一次工資,到手也不過區區幾千元。「那麼我請問,一個藝術家能不能生活下去?當然不能。」——七年後,龎均偕妻女移居台灣,出任台灣藝術大學教授,影響了整個台灣的油畫哲學。

街頭寫生七天三度遭到驅趕
心有餘悸只在酒店房間作畫

為什麼香港可以高價買賣畫作,卻不需要藝術教育?龎均漸漸懂得港人何以自嘲「文化沙漠」。有一次去看國際芭蕾團的舞劇,一回頭卻發現後排座位全都空着,1000多人的場館只坐了200多人。還有一次在知名畫家趙無極的個人展覽上轉了兩個小時,都沒有看到其他觀眾。他感慨,不是藝術活動不夠多不夠好,而是「老百姓沒有文化需求」。

儘管如此,龎均仍然感念這座城市對他的藝術生涯至關重要,讓他的思想開放了、放鬆了,使得他在台灣能夠更加天馬行空地作畫,所以不時回來走走看看,也曾浮現回港定居的念頭。不過,2008年的一次經歷,又讓他對香港頗感失望。那時他在街頭不同地方寫生,短短七天竟然三度遭到管理員以「未經事先申請」和「阻街」為由驅趕,其中一次位於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梯旁,他被要求立即離開,最後更需要出動警員到場調停。

藝術家能否享有街頭創作的自由?以後如何創作出好的藝術?又如何貼近群眾和生活?——這些問題的無解,不但打消了龎均的念頭,而且導致他對街頭寫生心有餘悸,近年所有香港畫作均是在酒店房間完成的。諷刺的是,時至今日,特區政府在「街頭寫生」問題上仍然沒有明確規範,只允許擁有牌照的表演者在「行人專用區」進行街頭表演。

龎均認為:「香港的藝術市場很好,但藝術家(的作品)太商業化對個人發展道路不好。」(黃寶瑩攝)

佳作無人問津噱頭影響體驗
打造藝術生活化而非庸俗化

龎均則說,比起10幾20年前,香港藝術發展已經大有進步,諸如大眾對文化的需求、本土和國際的畫廊、藝術場所和表演場次等等都變多了。但他上月來港期間,參觀了幾個藝術展,又感心有戚戚焉。例如西班牙藝術大師米羅的展覽——「米羅的詩想日常」,場地佈置和內容都值得一讚,但觀眾卻不是很多;而吸引超過28萬人次觀眾入場的「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卻讓他「看了很不舒服」,並形容是「大遊樂場」。

堅持走純藝術道路的龎均,對於以亮麗裝潢作為「噱頭」卻不注重作品本身的展覽感到疑惑,擔心影響觀眾看展體驗,只是「拍照打卡」。他強調「藝術生活化」不能演變成「庸俗化」——藝術家的作品做成周邊產品是前者,但當噱頭大於作品,就成了後者。

「香港缺少有力量的藝術機構來策劃藝術活動。」龎均根據過往經驗,嘗試梳理問題所在,「香港的藝術市場很好,但藝術家(的作品)太商業化,對個人發展道路不好。」他又指出,藝術家和辦展人都該反思展覽和藝術作品是否「貼地」,是否距離大眾生活過遠而無人欣賞。過去的藝術是上流社會的專屬,而今人人都可以踏進藝術館,有能力的甚至會購買藝術品收藏。他重申,「貼地」不等於「庸俗化」,藝術從業者應在遵循自身創作風格的基礎上,創作更多大眾看得懂、欣賞得來的優質作品,讓藝術不再只「供奉於廟堂之上」,而是融入尋常百姓家——這才是「藝術生活化」的最佳體現。

文藝教育不足大眾需求有限
產業政策零散發展流於表面

事實上,無論是港英年代大眾對精緻文化藝術需求不足,還是當下對於藝術的過度消費、傾向庸俗,香港仍然無法擺脫「文化沙漠」的標籤。歸根結底,癥結在哪裡?

文化發展的關鍵在於教育,在龎均看來,香港始終沒有跟上高水平文藝教育的步伐,一個顯而易見的例子是,藝術學院數量太少,僅有香港藝術學院一所藝術專科大學。因為這個國際金融中心的資源天秤早已向金融、經濟等畢業後收入豐厚的學科傾斜,導致很多學生在選擇專業時也都傾向選擇商科,有些人即使喜歡畫畫,也只能作為興趣愛好,而不敢想像要作為終身志業,更不敢想像能在香港當個可以養家糊口的藝術家。

「不是所有藝術家都能掙到錢,藝術家苦得要命。」作為過來人,龎均相信,教育是文藝發展的突破口,既能夠培養願意投身其中的人才,又能夠提高普羅大眾鑑賞的水平。但有了基礎土壤並不足夠,還需要形成促使文藝蓬勃生長的氛圍,也就需要特區政府加強文藝產業的政策扶持和條例鬆綁,讓藝術家們有個可以放手一搏的發展空間,否則只會陷入「死循環」的局面——政府支持力度不夠,藝術家難以維生,沒有學生選擇藝術專業,政府更不重視藝術教育,藝術人才更加不足,文藝發展更加流於表面和商業。

《仲夏》:以飽滿豔麗的油畫色彩描繪蘊含東方韻味的荷塘。(黃寶瑩攝)

增加文化底蘊撕掉沙漠標籤
中外文藝交流中心指日可待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支持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特區政府新成立的文化體育及旅遊局正在摩拳擦掌。香港被英國殖民長達156 年,龎均認為,這種歷史背景自然而然地會形成中西文化合璧的景象,讓香港「跟世界沒有那麼多隔閡」,在結合中西的文化的發展模式上比台灣、大陸都更為成熟;「然而,對於中國文化底蘊來說,香港又成了最薄弱的。」

「香港人喜歡西方文化是無可厚非的,沒什麼可批評的。」儘管如此,龎均仍然建議學校應該加強中國文化的教育,社會也應舉辦多些傳統文化的活動和宣傳,「不能總是等別人來搞。」這樣一來,才能潤物細無聲地增強香港人的文化底蘊。

無論香港是不是「文化沙漠」,都是發展條件充裕的國際大都市,背靠擁有上下五千年傳統文化的祖國,面向多元、包容、開放的海外,既有東西交匯的文藝土壤,也有大量知名藝術家、文化從業者等等文藝種子。但若政府沒有產業政策,百姓沒有需求,社會被「利字當頭」的氛圍挾裹,不去創造具有中華文化底蘊的文藝作品,便如同缺失了陽光與雨露。再肥沃的土壤也終成貧瘠的沙漠,再優質的種子也無法開花結果。

《決瀾之子——龎均的藝術》油畫展詳情
日期:2023年9月27日至2024年2月18日(逢星期一休館)
時間:星期二至日 (上午11時至下午6時)
地點:香港金鐘正義道9號亞洲協會香港中心麥禮賢夫人藝術館
門票:免費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