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DSE應試系列】中國歷史甲部:必溫題目(一)

撰文:港學堂編輯團隊
出版:更新:

撰文: Ken Sir (作者為資深中國歷史科教師)

讓我們作討論時,先看看甲部課程的出題分佈(見下)。由於25分資料題是必答題,考生必須面對,因而碰巧出了漏溫的部分,便自討苦吃,所以嚴格來學生不直偏讀,但可集中精力某些部分作最後衝次。

 

   

12PP

12

13

14

15

16

甲部

西周封建

 

 

 

 

Q2

 

 

Q1

春秋戰國

 

Q2

 

 

秦皇漢武

Q2

Q3

DBQ

 

Q2

DBQ

兩漢戚宦

 

 

 

 

DBQ

 

魏晉士寒

 

 

 

Q3

 

 

北方胡漢

 

 

Q2

 

Q3

 

隋唐盛世

 

DBQ

 

DBQ

 

Q2

安史唐亡

Q3

 

Q3

 

Q4

 

宋元集權

Q4

Q4宋明

 

Q4
元明

 

 

明清集權

 

 

Q4

 

Q3

清初民族

DBQ

 

 

 Q3

 

*DBQ:必答資料題
*PP卷即12年第一屆DSE開考前,考評局發給全港中學由局方擬的模擬試卷。

從表一12年至16年出題分佈可見,我們可以將中國歷史考評時段用西周至清初作三部分劃分,例如第一部分由西周至兩漢,是中國文化形成期,由封建制至帝制轉型,衍生的管治問題;第二部分由魏晉至隋唐,中國文明由胡人南下,貴族政治沒落和胡漢融和下如何影響隋唐政制發展。第三部分,由宋至清初的集權而為主視角,集中討論這數百年間如何透過制度安排,令中國皇帝享最有最高權力,並透過有效多元民族政策,輔助管治。

就筆者而言,若考生最後集中精力溫習,甲部課程建議可多放心力在宋元到明清集權及清初民族政策一段。首先,這部分只有2015年未曾出題(雖然相對其餘兩個部份每年均有出一題),但在課程計設上,宋、元、明、清的制度發展環環相扣,舉一反三,考核概念較其他階段集中。相較其他階段有較多硬資料要記誦,但對以填充短答或引史實為佐例而言,這些單元可讓考生有較易引用史例內容充實論文。

宋至清代集權制度,是筆者建議考生最後衝次溫習範疇。圖為宋太祖畫像。(資料圖片)

以題型而論,筆者有以下分析 ,但考生須留意,宋至清初集權,設問常見跨朝代的比較。歸納12年至今涉及宋至清初中央或君主集權的題型,有數點可留意:

甲、第一類問法(14、16年):
1.臚列某位皇帝一系列政策(可能涉及填充),然後問題只就某幾項目的,要求考生選擇資料中,哪一個政策符合所問目的,然後加以闡述。或;
2.資料中只涉及某位皇帝某方面政策,要求考生針對這些政策討論君主如何集權或推該政策目的。

*第一類問法答題要點:

首先同學要熟讀不同皇帝治下,各項措施按目的可如何歸類。例如宋太祖的改革,涉及「削弱相權」(就皇帝與中央其他勢力)、「強榦弱枝」(就中央與地方關係)和「重文輕武」。例如假設資料說宋太祖於中央設副相參知政事、以三司使管財政、以樞密院管軍事,此項政策背後目的,因不涉及中央與地方關係,將其置於「削弱相權」就比「強榦弱枝」更適合。具體讀熟各政策如何導致集權,能分點或分段依時段發展說明更佳。尤其明代廢相後,內閣制發展如何導致宦禍出現,可謂整個明朝集權的大課題,但最多考生說不清來龍去脈;而清代皇帝如何分別透過「明發上諭」(題本)和「寄信上諭」(密摺)兩種不同性質的公文傳遞來實現集權,同樣也是很多考生說不清。

乙、第二類問法(12年):
問題將分(a)(b)兩部分,第一部分多數緊扣資料設問,例如問考生如何解決資料涉及問題。第二部分則以經典史家的評論,詢問考生是否同意說法,常見經典評論有:

「有史家指宋代相權弱,皇權強?」「北宋之貧弱,源於宋太祖集權政策所致?」「元立國不足百年而亡於民變,可見行省不利管治地方?」「有明無善政,自明太祖廢宰相始?」「明太祖厲行君主集權,導致輔弼無人?」「清代到康熙和雍正,達到專制皇權的鼎峰?」「皇帝A的集權措施比皇帝B更成功?」(通常跨朝代問)

 

第二類問法答題要點:
評論題目,除了必須有正反立論外,可以有以下的角度去考慮評論。

其一,時間變遷方面。如北宋相權弱皇權強,是錢穆據北宋初的情況立論,若據王瑞來和劉子健據北宋中期至南宋發展研究,我們可以見到權相的出現,宋代相權強,皇權更強。可見宋代相權弱皇權強弱的說法,只在早段能成立。(考生要留意問北宋還是整個宋代)其二,不同原因間之比較。例如「有明無善政,自明太祖廢相始。」究竟明代政治敗壞,是否源於制度上,沒有宰相在皇帝年幼或昏庸時匡扶朝政?(但明神宗幼時有代替宰相的首輔張居正輔正),若不是政制問題,我們可以考慮其他因素,例如中晚明君主多為昏庸無能之輩,縱容宦官等。其三,設立比較標準。例如問皇帝A的集權措施比皇帝B更成功?考生須確點出「成功」的標準!例如更有效阻礙其他勢力對皇帝的威脅?(太子、地方勢力?)或成功指更有效令管治國泰民安?先設立了比較的標準,再臚列不同角度的比較點,就兩位皇帝政策比較,最後結論緊扣如何符合最先立下的標準。

 

下期再就清初民族政策,給大家第二個溫習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