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手記】困倦打工仔迫爆小巴 泥鯭的上遇醉娃、校服少女⋯⋯

撰文:黃煒堯 魯嘉裕
出版:更新:

亡命小巴、泥鯭的,兩個名字由都市傳說,到不斷發生意外,都市傳說變成了公開秘密。今年首10個月,因通宵小巴超速引致的意外有83宗,當中有3人身亡,而的士超速引致的致命交通意外亦不計其數。六月底,一輛通宵的士超速在青葵公路撞斃3名修路工;十月中,一宗通宵綠Van撞死修路工人後,司機不顧而去的意外,令記者感到,縱使這已是老問題,還是需要跟進報道,決定針對全香港的通宵小巴超速情況進行實測。
在30多個凌晨、風馳電掣的車廂內,記者看到的,是一張張為口奔馳,或夜夜笙歌後懶理危險,滿身酒氣、倦極而睡的臉孔。是一個個為求「踩多幾轉」,不惜或極速、或「龜速」的「亡命」司機。或許司機背後也各有故事,黑社會每月索價數千元的「入線費」多年來「未解決」、部分司機原來是站頭「大耳窿」的債仔,所以「有壓力」爭取更多收入還債⋯⋯,交織成香港深夜亡命、高速的交通秩序。
攝影:蔡正邦、賴南秋

通宵小巴篇:為求「賺到盡」 司機時而極速 時而報龜速

紅Van不時突然加價,引起不少市民不滿。(資料圖片/蔡正邦攝)

記者本來不太理解,為何「泥鯭的」和「亡命小巴」到今天仍有市場,但任職傳媒,通宵OT十常八九,即使公司有提供通宵的士車費津貼,但為了避免報銷時遇上麻煩,自己和同事在大多數情況下均「不敢」「打的」。

通宵巴士站多路長,班次又疏,由等車、轉車再到埗,90分鐘可以稱是「閒閒地」,因此大家大多選擇通宵小巴。

記者懷著不安的心搭下去,但身邊一名疲倦的大叔,索性坐在冷巷上的車尾位置,在記者身旁徐徐入睡。記者除了想到危險之外,心裡也不禁在問,為什麼港人辛勞一天工作後回家仍然要捱?

「亡命小巴」全港實測 上水綠Van強載23人 三成路線超速

一名疲倦的大叔索性坐在冷巷上的車尾位置,在小記身旁徐徐入睡,除了危險之外,不禁會問為什麼港人連回家路上也要這樣辛苦?(黃煒堯攝)

23人迫爆高速綠van大叔倒頭大睡

香港現時最少有70條通宵小巴線,更有部份通宵紅VAN未有紀錄,在短短一個月內要試搭所有小巴線,並不容易。為了有更佳的拍攝效果,記者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均會選擇坐到車尾單人位置,但試搭超載最嚴重的通宵小巴501S線小巴時,小巴早於總站已經滿座,但沿途仍不斷上客,全車最終逼滿人。當時整個小巴車廂迫爆,連同司機,一共有23人,「企位」沒有扶手,乘客單手頂住車頂,再一手扶住座椅,不時跌撞,情況好不危險。

為了完成採訪工作,這程「健力氏迫爆列車」,記者懷著不安的心搭下去,但身邊一名疲倦的大叔,大概是通宵工作的打工仔,索性坐在冷巷上的車尾位置,在記者身旁徐徐入睡。這一刻,在開到時速逾70公里的「沙甸魚罐」內,記者除了想到危險之外,心裡也不禁在問,為什麼港人辛勞一天工作後仍要這樣舟車勞頓?

通宵小巴晚晚超載,已成常態。(賴南秋攝)

阿SIR都搭超載小巴?

在另一次逼上由灣仔往屯門兆康的49S線,載足18人的超載小巴上,兩名乘客身型健碩,髮型短束,與平日所見的警員相似,有趣的是,二人分別在深水埗警署和荃灣警署對面下車,再徐徐步入警署,令記者產生「阿SIR都搭超載小巴」的疑惑。

雖然通宵小巴一般比巴士快捷,但深宵時份交通「冇王管」,不但有大量小巴超速,班次亦極不穩定,例如49S線時,站牌清楚寫著10至15分鐘一班,但記者在灣仔總站等車接近90分鐘方能上車,發現通宵小巴原來都會脫班。

別以通宵小巴只有一味的快,原來,也有「龜速」行車的時候,有紅VAN司機為接更多乘客,特意「有幾慢揸幾慢」,其中由元朗往佐敦的紅VAN,在青山公路「龜速」行駛,全程車速未見超過40公里,由元朗兜屯門再到荃灣已花近75分鐘,乘客越坐越不滿,幾乎在荃灣全數落車。

通宵小巴偶有發生交通意外,情況令人擔憂。(資料圖片)

站頭大耳窿 司機債仔踩多兩轉為填數

記者向小巴業內人士了解,通宵紅色小巴司機每日支出逾千,除了車租及油費,另外還要向總站站頭交「入線費」每月近3千元,站頭多由黑社會勢力操控,部分司機更因借取站頭高利貸而有還款壓力,工作時需「踩多幾轉」才可回本,「有啲(司機)又鍾意吃喝玩樂,一收工就約埋返大陸玩,每晚無千幾蚊(收入)點養妻活兒?」。

他又指,現時通宵小巴市場仍足以讓司機維生,司機如有「奇謀妙策」更可賺取更多收入,「例如兜一啲原本路線無嘅路,上多幾個中途客,咁每轉可能已經多百幾蚊」,又有司機會鋌而走險,由禁區公路駛回總站,「就算比電單車(警察)追抄都無計,要趕番去(站頭)排隊」。

泥鯭的篇:從「老泥妹」到醉娃

極速「泥鯭的」 時速140公里 18分鐘旺角飛馳將軍澳

泥鯭的上,每晚都遇上千奇百怪的乘客。(蔡正邦攝)
旺角洗衣街其中一個往將軍澳的泥鯭的站。(黃煒堯攝)

面對通宵小巴脫班和「龜速」行駛的問題,和通宵巴士相比實在快不了多少,「泥鯭的」似乎成為另一較可靠的選擇,但「泥鯭的」屬於地下經濟的一員,搭客來自五湖四海,在狹窄的車廂內與不相識的乘客同車,感覺並不好受。

據居於旺角多年的街坊透露,「泥鯭的」存在了超過20年,最興旺時「邊度都去到」,而站頭多為各路社團「打返嚟」,不過時而世易,部分路線已漸漸息微,其中尖沙嘴海防道原本有前往屯門、元朗的「泥鯭的」站頭,接送消遣完的嫖客和在街上遊蕩的「老泥妹」,自從兩間著名夜總會結業後便不復出現,而現存的路線多為交通不便的地區。

泥鯭的上的搭客千奇百怪。(魯嘉裕攝)

記者在試搭沒有遇過都市傳說中的嫖客和「老泥妹」,夜歸少女倒是常見。當試搭由旺角新填地街開往東涌的「泥鯭的」時,車上乘客全為剛消遣完的夜歸少女,車上散發一陣陣酒氣,其中坐在車頭的醉娃甫上車即呼呼大睡,頭不時左搖右擺,險跌落司機的肩上。

而試搭由洗衣街前往元朗的「泥鯭的」時,身旁亦坐有一名身穿校服的少女,全程與朋友煲「電話粥」,記者為免誤會及打擾其對話,在高速的車上一邊進行採訪工作,一邊要保持平衡避免在入彎時被拋向其身上,不但要單手頂住車頂,更要把重心壓向另一方向,場面十分尷尬。

故事仍未完結

經歷整整一個月的調查,終於找到足夠的資料報道,本來報道出街,事件亦應過去,不過一想到每晚仍有大量夜歸人士「冇車搭」,依舊逼上那超載的小巴,以及夜歸少女坐上那龍蛇混集的「泥鯭的」,似乎故事仍未完結,還有更多的交通問題靜候我們披露和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