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樹《刺殺騎士團長》中文版12月開賣 提及日軍南京屠殺暴行

撰文:書摘
出版:更新:

千呼萬喚,村上春樹長篇小說《刺殺騎士團長》的中文版,預計12月20日開賣。香港有書店已推出預訂優惠。
日文版今年2月推出時,因為內容提及日軍在「南京大屠殺」的暴行,引發日本右翼發起抵制村上春樹運動。
今年底推出中文譯本,會否再次掀起中日情緒?

村上春樹新作《刺殺騎士團長》中文版12月開賣(視覺中國)

現年68歲的村上春樹,繼2010年《1Q84》後,再推出長篇小說。小說上下兩冊,分別是「意念顯現篇」、「隱喻改變篇」。

小說主角「我」是一位36歲的肖像畫家,他與妻子離婚後,隱居東京郊外的山谷。主人公「我」偶然間在閣樓上,發現一幅叫做「殺死騎士團長」。這幅畫的題目,取自莫札歌劇《唐璜》(Don giovanni),故事也由此開始。

 

村上春樹的《刺殺騎士團長》今年2月在日本開賣時,書迷大排長龍。(路透社)

  提及日軍南京大屠殺暴行獲讚有良知

書中有一段提到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殺事件,村上春樹在書中認為,由於日軍無暇管理戰俘,於是對投降軍人和平民實行了大規模屠殺,多數市民被捲入戰爭並遭殺害,這是無法否定的事實。

書中又明確提到,日軍在南京實施大屠殺,雖然對具體人數還有爭論,「但40萬人和10萬人之間到底有什麼區別?」

後來村上春樹被傳媒問到創作用意,他稱:「歷史是一個國家的集體回憶,選擇忘記過去或篡改記憶是嚴重錯誤,所以必須對抗歷史修正主義。我作為一個小說家,所以以小說的形式奮鬥。」

雖然正確死亡數字有待商榷,但日軍的暴行無容置疑。
村上春樹接受訪問時提及新書觸及南京大屠殺的歷史
南京大屠殺中,雖然對具體人數還有爭論,書中則提到「但40萬人和10萬人之間到底有什麼區別?」(視覺中國)

  南京大屠殺形容為「南京入城」

根據人民網報道,記者在日本版原文中,書中主角「我」與鄰居談起一張藏在閣樓的畫作的作者——老畫家雨宮具彥及其弟弟,他們在30年代的經歷。

對話中,鄰居指1938年前後,發生了幾件對日本而言是「致命的,導致崩潰的、無法回頭的事」,這些事也徹底改變了畫家兄弟倆的人生:「1937年7月7日發生了盧溝橋事件,導致日中全面開戰,然後那一年(1938年)發生了由(開戰)引發的另一件重要的事—-南京入城。」

 

中國網友抵制的日本酒店APA集團,CEO元谷外志雄,曾諷刺村上為了獲得諾貝爾獎才在新作中加入南京大屠殺內容。(觀察者網)

  日本極端主義者抵制 《讀賣新聞》:有勇氣

報道又指出,村上春樹的作品,遭右翼和極端網民發起抵制和攻擊。另外,也有支持村上春樹的聲音。《讀賣新聞》2月28日用半版刊登學者、作家和媒體人士的評論,整體評價是「沒有辜負預期的佳作」、「可能成為村上的代表作之一」。該報編輯委員尾崎真理子認為,村上在書中「提到了日本發起的戰爭和德國的事……觸及一直以來的爭議問題,非常有勇氣。」

 

作者:村上春樹

1949年生於日本京都府。早稻田大學戲劇系畢業。1979年以《聽風的歌》獲得「群像新人賞」,新穎的文風被譽為日本「八○年代文學旗手」,1987年代表作《挪威的森林》出版(至今暢銷超過千萬冊),奠定村上在日本多年不墜的名聲,除了暢銷,也屢獲「野間文藝賞」、「谷崎潤一郎文學賞」等文壇肯定,三部曲《發條鳥年代記》更受到「讀賣文學賞」的高度肯定。此外,並獲得桐山獎、卡夫卡獎、耶路撒冷獎和安徒生文學獎。除了暢銷,村上獨特的都市感及寫作風格也成了世界年輕人認同的標誌。
 
  作品中譯本至今已有60幾本,包括長篇小說、短篇小說、散文及採訪報導等。

譯者:賴明珠

1947年生於台灣苗栗,中興大學農經系畢業,日本千葉大學深造。回國從事廣告企畫撰文,喜歡文學、藝術、電影欣賞及旅行,並選擇性翻譯日文作品,包括村上春樹的多本著作。

出版社: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