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三國歷史】拆穿陸遜頑固保守真面目 大都督俾孫權罵到死?

撰文:撐場來稿
出版:更新:

這次,筆者將由社會角度切入,帶出陸遜較鮮為人知的世俗一面,還有從他的下半生,到悲涼的結尾。

【文章原刊於01撐場,歡迎下載香港01 app,與更多作者一同討論喜愛話題。】

「東吳四都督」之譜系

《三國演義》有謂:「東吳大都督經過三度交棒,周瑜死前薦魯肅,魯肅死前薦呂蒙,呂蒙死前薦陸遜」。後世跟隨這個譜系,將四人並稱為「東吳四大都督」。根據正史嚴格而言,陸遜在夷陵之戰前夕,受孫權任命為「大都督、假節」之前,周瑜、魯肅、呂蒙均沒有「大都督」這個名銜。

都督一職的作用原本與監軍類近,都是監察軍隊及將領之官職。不過,由袁紹任命沮授、郭圖、淳于瓊為監軍各領一軍,還有陸遜以大都督身份指揮吳軍參戰夷陵等事例,可見,由漢末三國開始已經有部分勢力將監軍及都督當作「軍隊司令」。後來魏晉時期,都督與大都督變成了統領軍隊的司令官,比如司馬懿、司馬昭就曾經以大都督的名分攻打蜀國。雖說把周瑜、魯肅、呂蒙視為大都督是不符合歷史事實。不過「四大都督」這統稱聽起來威風凜凜,又易於理解,難怪後人也繼續這樣稱呼他們。

東吳大都督經過三度交棒,周瑜死前薦魯肅,魯肅死前薦呂蒙,呂蒙死前薦陸遜。(《三國志》遊戲畫面圖)

下載「香港01」App,即睇城中熱話:https://hk01.app.link/qIZYuEC5LO

說到「東吳四大都督」,還有一件事不得不提的,這就是交接途中的一些轉折點。按正史,魯肅臨死時,其實沒有點名接班人,那麼孫權起初找了誰來頂替呢?大名聽好了!他就是嚴畯,一個在SLG《三國志》武力值只有單位數的傢伙。據《三國志.嚴畯傳》,嚴畯是同鄉張昭推薦予孫權的學者,為人「性質直純厚」。可是,要一個連馬都不會騎的文弱書生去「督兵萬人,鎮據陸口」〔1〕,卻屬於強人所難。嚴畯也很有自知之明,堅決拒絕,甚至出動眼淚鼻涕,就是不想坐這個位子。孫權了解嚴畯意願,於是讓呂蒙接收魯肅的人馬。適才適所,這個道理孫權沒可能不懂。是不是孫權受不了張昭的嘮叨,特意找「可憐蟲」嚴畯來丢臭老頭的面子呢?(至於我就信了)

轉折點還有一個,雖說呂蒙的確推薦過陸遜為「偏將軍右部督」一起攻略關羽」。但事實上,呂蒙病重時,他託付的後任,反而是「膽守有餘」的朱然〔2〕,孫權遵從其言,任命朱然鎮守江陵。然而來到夷陵一役,朱然卻從屬於大都督陸遜之下。既然有如此機會,那就可以推測出,當時不服陸遜領導之吳將,朱然很可能正是其中一個。當然,既然陸遜多出奇計,擊退劉備,諸將之不滿也得到化解,成為歷史。

由邵峰飾演陸遜。(《三國》劇照)

豪族代表保守派

夷陵大火,將陸遜鑄成吳國大紅人,令他在軍事、政治兩方面發揮巨大影響力。大戰過後,陸遜官拜荊州牧,長年鎮守荊州重地。228年石亭之戰,陸遜再度受命為大都督,領導吳軍擊敗魏國大司馬曹休。政治方面,孫權更將自己的印璽交予陸遜,每當孫權要去信給劉禪及諸葛亮,以維繫同盟關係,都會先交予陸遜過目和修改措詞,再用孫權印璽封書送出。

在《三國志.陸遜傳》中,我們會發現陸遜對吳國內政及外交多作提議,字裏行間帶有深刻的豪族立場。此話要由南方豪族的性格說起,比起久經戰亂的北方豪族,南方豪族因相對穩定的環境,而保留了較豐厚的私兵及土地〔3〕。因此領主的性格比北方更為明顯,東吳將率領自家軍打仗,也不是什麼陌生場面。就算陸遜本人,亦曾被會稽太守淳于式指責在平定內亂的時候「枉取民人」(不外乎用作農耕或充當私兵)。將陸遜的上書建言歸納一番,其內政主張始終離不開「施德緩刑,寬賦息調」〔4〕八個大字,乍聽寬厚待民,更貼切卻應該說維護豪族利益。皆因法制寬鬆、減輕軍事負擔均有利豪族擴張,道理跟大商家的利得稅增加相差無幾。

由邵峰飾演陸遜。(《三國》劇照)

被罵死的那個他

陸遜為東吳鎮守荊州多年,顧雍死後,更取代其位成為丞相。他繼續駐留武昌鎮守荊州,名副其實成為東吳軍政的第一人。然事隔不久,東吳宮廷便發生了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的皇儲之爭,亦即是孫權人生最大的污點,「二宮之變」。當時孫和形勢岌岌可危,陸遜曾經上書予孫權,勸諫「太子正統,宜有磐石之固」。不過孫權聽不進耳,還派使者多次責罵陸遜,陸遜悲憤而死,時年六十三。

陸遜這種維護自身階級利益的保守派性格,孫權固然並非全盤接受。他曾經如此回應陸遜:「法令設立是為了防惡於未然,怎能不設刑罰威嚇壞人?」「至於徵稅,如今天下未定,事業需要大家支持方能成功。若果只是為守全江東,推行寬政固然夠用,然而一味坐守是很淺薄的想法。」〔5〕想起陸遜形象往往青春無敵,恍如新世代的象徵。但現實中的他,立場卻是既得利益者那套。在故事創作中,這種價值往往由大叔代表,還是臉孔打上濃濃陰影那種……不了,這種想像還是打住才有益身心。我還是想看帥哥,致各大三國遊戲廠商,請當我沒說過。

由張博飾演孫權。(《三國》劇照)

關於孫權任由孫和孫霸對立多年,令朝臣撕裂成兩派,到最後還來過一拍兩散(孫和被廢,賜死孫霸)。論者多認為孫權有意為之,目的是為了削弱豪族力量,鞏固君權。但是,縱然孫權有其道理,手段卻幾近失常,到頭來只證明他老態盡現,不像以往還會相信遠在他方的得力部下,還有耐心跟豪族玩利益角力,互取折衷點。

事實上,在孫權殺死陸遜後,因為其子陸抗將楊竺列出的「陸遜二十宗罪」逐一抗辯,孫權才消除對陸遜的疑心,後悔莫及。孫權與陸遜作為君臣,一個胸懷大志的理想主義者,一個世俗穩重的務實主義者,本身就是一對互補互助的組合。這對搭檔,有過推心置腹、過利益角力。但結尾如斯,怎能不教人唏噓不已。

註釋

〔1〕《三國志.嚴畯傳》注引《志林》:「(孫)權又試(嚴)畯騎,上馬墮鞍。」

〔2〕《三國志.朱然傳》:「虎威將軍呂蒙病篤。(孫)權問曰:『卿如不起,誰可代者?』蒙對曰:『朱然膽守有餘,愚以為可任。』」

〔3〕《抱朴子.吳失篇》:「僮僕成軍,閉門為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

〔4〕、〔5〕《三國志.吳主傳》

作者簡介:KANA

前遊戲雜誌編輯,現職日語翻譯,著作《打爆真.三國歷史》現於港台各大書局及電子書店有售。

作者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kanasangoku/

【編按:文章題目為編輯所擬,原題為「東吳的「年少才俊」陸遜(下)」​】

(以上文章內容均屬用戶提供,香港01不為任何用戶內容而衍生或遭受之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