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英文教材曝光 中文「騎呢」注音原來已有百五年歷史

撰文:香港01記者
出版:更新:

「dinner」寫成「甸拿」,「give me」寫作「劫米」,「cable」是「雞寶」……有些港人學英文時,喜歡用廣東話在英文下作注音,方便又有趣。
而剛剛過去的G20峰會上,杭州某鎮的團委也用小卡片教市民英文,將「Welcome to Hangzhou」標注為「圍哦康母兔杭州」,「Hospital(醫院)」注為「浩是批透」,「Police station(警察局)」注為「撲類斯斯嘚訊」。
原來,這不只是現代人的小聰明,150年前的中國人就開始這麼玩了。

咸豐年間的英文教材以中文注音。(網絡)
(網絡)

據環球網報道,11月4日,一成都市民公開了自己的收藏的一本英文教材,上面赫然寫著「咸豐十年」(1860年)。

這本古老的教科書中收錄了一些日常英文會話,以一行中文配一行英語,最尾一行,則是用中文標註的英文讀法,「To do with my friend」是「土,度,回夫,買以,勿倫脫」,「Tomorrow I give you answer」則是「拖馬六,唵以,及夫,尤,唵五史為」。

四川西部文獻修復中心專家表示,從書的印刷和字體、內容上推斷,應該確屬清朝晚期,不過,由於暫時沒有看到實物,不能推斷出具體年代。一些近代史研究專家則表示,漢字注音學英語的現象在近代非常普遍。

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史的孫廣平博士曾在文章中介紹,當時的英語教科書分三個階段,萌芽主要在1807年到1840年,在中國的通商口岸,一些中國人自己編寫的學習教材比較流行。這些課本都是用漢語為英語注音,方便中國人學習,滿足中外貿易需求。

精通語言學的四川大學教授雷漢卿則認為,這種漢字注音主要是出現在不太正規的教材中,教的人會在發音上進行指導,而教材的漢字主要是給初學者提示。雷漢卿推斷,當時中國的標准話應該接近北京話讀音,從一些溥儀講話的錄像也可以得知,讀音差別不算大。但有上海網友質疑,如以上海話發音,明顯比北京話更接近英文讀法,很可能是上海一帶編寫的英文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