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來屆特首須解決中資搶地起低質素樓宇的問題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中國的發展商在樓宇質素,比起香港發展商如太古地產、新鴻基地產等始終還有一大段距離。另外中海外的子公司中國建築於2015年的鉛水事件醜聞,也是品質控制不嚴格的結果,相信香港人未能忘記。海航集團在本港地產界毫無大型項目發展經驗,期望他們的樓宇質素可立刻追上,是痴人說夢。
地產小子
繼中海外、萬科及五礦之後,海航集團不但成為了今年第四間投得香港地皮的中資集團,更超越了去年世茂房地產以70.2億元投得九龍大窩坪延坪道地王的記錄。(01資料圖片)

文:地產小子

筆者有幸出席今年107動力的周年晚宴,當晚的嘉賓林鄭月娥上台演講,儼如宣讀自己的政綱,大談香港經濟民生,卻沒有提及香港人最關心的土地房屋問題。

當晚沒有提出,不代表林鄭不懂香港的土地房屋政策。其實,政府2010年為增加新落成樓宇數字,推出限量限呎政策,時任發展局局長的正是林鄭。其後幾年,一手樓愈劏愈細,樓價卻不見得預期般減低,也不見得多了年青人上車。

政府一味盲目追求樓宇數量,漠視普羅大眾的真正生活需要,解決不了問題之餘,還令香港人的生活質素每況愈下。

中資湧港搶地 樓宇質素欠佳

除了單位呎數變小,香港還面臨另一個問題:近年中資發展商積極湧港搶地,發展模式亦由以前與港資合作,變為現在的獨資買地。近日海航集團就先後花費逾142.5億連搶兩幅啟德地,兩幅地的實用呎價達1.35至1.36萬,破盡啟德地價新高,可見中資地產商競投香港地皮已成新趨勢。其實樓宇由中資發展本來沒有問題,例如iPhone也是內地製造,只要品質控制得好,也可大受好評。事實卻往往是不如人意 。

例如八月的驗樓節目中,驗樓師檢查由中國海外發展(0688)的星鑽單位,整體評價並不理想;而今年10月《端傳媒》的報道,更驗出中海外的大型洋房項目質素強差人意,可見中國的發展商在樓宇質素,比起香港發展商如太古地產(1972)、新鴻基地產(0016)等始終還有一大段距離。另外中海外的子公司中國建築(3311)於2015年的鉛水事件醜聞,也是品質控制不嚴格的結果,相信香港人未能忘記。海航集團在本港地產界毫無大型項目發展經驗,期望他們的樓宇質素可立刻追上,是痴人說夢。

中國海外發展旗下的洋房早前被揭僭建非法閣樓。(網上圖片)

另有傳言指中資積極湧港搶地,是為了走資。中國需要靠香港走資,本來是公開秘密。港交所剛公布的數據,指香港於2016年1月1日至12月15日首次公開招股集資額達248億美元,連續兩年位居全球集資中心之首。這麼多的新上市公司,大部分都是為大內地資金「造殼」的結果。

難拒內地資金 可從立法規管入手

為此中央忙於修改政策,堵截資金流走:國務院亦於11月底收緊企業海外投資併購及滙款審批;另外,國家外管局繼10月底宣布禁止銀聯卡在港買保險後,於12月17日實施對境外保險類商戶實施單筆限額5,000美元的限制。

本來內地人要靠股票、保險等工具走資,對香港有百利而無一害,反正這些金融產品要多少印多少,還可製造就業機會。但是土地不同,土地是有限資源,買少見少。股市的舞高弄低,不會直接影響民生;樓宇發展質素參差,卻直接影響香港人的生活。

撇除網民對海航集團資產的一堆疑問,對買家而言,樓宇愈住愈細,質素每況愈下,除了影響生活質素,還有樓宇的保值能力不保,香港的財富就在這個過程裡逐漸蒸發,長遠只會加深社會的怨氣。不要忘記現在正值美國加息週期,加息對樓價的壓力,相信香港人不會陌生。

來屆特首選戰,如有候選人有辦法解決此問題,肯定是挽回民心的一大籌碼。要政府立法拒絕內地資金有違香港作為自由市場的原則,整個問題癥結在內地的金融體制不成熟,內地人空有資金卻無法正常調動。再講價格改變這隻無形之手,人類有史以來都未能征服;反而產品質素,事在人為。來屆特首倒不如考慮在樓宇質素上着墨,例如訂立法規管,監管樓宇質素,來得比較實際。

2015年鉛水事件從啟德啟晴邨引爆,牽連甚大,20多個屋苑、十多所學校驗出食水含鉛。(資料圖片)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