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選舉‧分析】林鄭管治路如何走?新政府要破除的三座新大山

撰文:沙半山
出版:更新:

在擔任政務司司長期間,林鄭月娥據指曾在一個閉門場合中提過,香港要解決民生問題,首先要解決三座大山:港鐵、領展及強積金。這是政府私營化失敗的結果,而且要盡早處理。但觀乎香港政局,林鄭當選後,面前有另外三座更逼切的大山必須跨過,否則勢窒礙施政之路,這包括與泛民的緊張關係、西環治港之疑,以及問責官員的瘀血。林鄭月娥當選後,必須解決上述三個問題,才有望為未來的施政開好局。

林鄭月娥上任後,會馬上解決三座新管治大山嗎?(羅君豪攝)

在特首投票前夕,泛民主派立法會議員發表措辭強硬的聲明,宣布他們與林鄭「沒有互信基礎」,又指林鄭當選「只會是另一個五年浩劫的開始」。這篇聲明,正正突顯林鄭與泛民的關係是如何緊張。
早在政改之前,林鄭月娥跟泛民主派互相敵視。前者批評後者經常拉布,阻礙政制及民生改革。後者強調林鄭自以為是,漠視民間意見,認定她延續梁振英施政理念和作風。

而另一個令林鄭月娥頭痛的問題,是如何處理和中聯辦的關係。縱使林鄭月娥曾經說過她不用「有形之手」為她拉票,但中聯辦聯絡選委,要求支持她的訊息,在政圈廣泛流傳。中聯辦自2003年七一大遊行後轉趨活躍,在2008年中聯辦官員提出香港需建立「第二支管治隊伍」,2012年梁振英在競選後拜會中聯辦,近年常有介入香港各級選舉的報導,令港人擔心西環凌駕港府,損害高度自治。

領展問題一直引起不少團體不滿。(陳焯煇攝)

此外,林鄭的另一個難題,是現屆政府問責團隊支持度低迷。林鄭月娥曾為政務司司長,率領多個政策局,對此實在責無旁貸。假若來屆政府要吸引人才擔任問責團隊,恐怕必先要進行大換班。例如一直被指對教育不熟書、公眾形象欠佳的教育局局長吳克儉,以至多年來備受經營劏房、在新界囤地等疑團困擾以致民望低走的財爺陳茂波等等,會否過渡到林鄭的新班子?

要解決這三項至關重要的困難,需要軟硬兼施,一方面要修補與泛民的關係,放下個人仇怨,廣納精英進入管治團隊。另一方面,要堅守一國兩制高度自治方針,擋住港澳工作行政機關干預。

市民關注下屆政府能否解決公共交通費偏高的問題。(資料圖片/江智騫攝)

其一,盡快與泛民和解,共商香港前途。從歷屆選舉來看,非建制陣營一直獲得逾半選民支持,是絕對不應被忽略的民意代表,林鄭月娥一定要認真看待這些民意。雖然有些根深柢固的制度問題難以由她解決,例如立法會選舉採比例代表制,變相鼓勵小黨和政治立場激進者參與立法會,難以凝聚共識,這個格局難在一時三刻改變。縱使受制度的局限,但林鄭仍須要盡力修補與泛民的裂痕,首先伸出橄欖枝,應在選後主動邀請各個泛民政黨與組織會面,虛心了解泛民主派和泛民陣營所代表的民意,為何對她抱持如此負面的觀感,並加以改善。林鄭更應設法協助泛民及建制修補嫌隙,共商香港前途。

其二,勿到中聯辦拜票,洗脫西環治港的嫌疑。林鄭月娥一方面要化解政府和泛民陣營的矛盾,同時要堅守施政意志,切勿步梁振英後塵,到中聯辦拜票,以行動證明她並非依賴西環撐腰的「梁振英2.0」。更關鍵是,她要深思在未來五年任期內,如何在保持與中聯辦的良好溝通的同時,亦懂得與西環保持一定距離,避免增添港人對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能否「不走樣、不變形」的疑慮,否則勢削弱公眾對新一屆政府的信賴,令施政更艱困。

林鄭月娥在低民望、高選委票下當選,開局既有契機亦有危機。(黃永俊攝)

其三,真正用人唯才,非為政治酬庸。雖然林鄭依靠工商及建制派別取得選委提名和選票,但她當選後,也應履行政綱承諾,「管治團隊將廣納賢才」,仔細檢視其他官員過往表現,清除表現不濟的官員。這樣才會防止再出現劣幣驅逐良幣之困,吸引對香港有擔當的有識之士加入政府,給民眾新希望。例如吳克儉早前表示不會留任,為教育界和萬千家長舒了一口氣,下任教育局局長,應該是熟悉教育制度,對培育學生有熱誠,切忌把團隊職位當成政治酬庸。

可以預期,林鄭月娥在低民望、高選委票下當選,絕對不利如開局,單是在7月1日,即是她宣誓就職、亦是香港回歸20周年紀念日,會有多少示威者上街「贈慶」,是已一個難以逆料的問題,她上任後,施政亦恐不斷遭受阻撓。她和新一屆政府,需要更堅毅的決心和果斷的行動,以具體表現證明她的管治新風格,洗脫「梁振英2.0」的標籤,重新團結社會,挽回市民對政府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