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振英焦頭爛額 應驗職場「彼得原則」

撰文:麥嘉隆
出版:更新:
「彼得原則」:假以時日,任何人都會晉升到一個他不能勝任的職位。「彼得原則」的另一項預言,是由不稱職的主管把持的機構有一特徵,就是以工作量(inputs)而非工作成績(outputs)來衡工量值。
麥嘉隆
梁特首召開記者會,威風凜凜帶領財政司長曾俊華等高官一字排開,宣告住宅印花稅勁升至15%。當然,同時亦間接宣告:「我仍是曾俊華老闆。」(鍾偉德攝)

連任一事懸而未決之際,梁特首突然在上星期五黄昏召開記者會,威風凜凜帶領財政司長曾俊華、運輸及房屋局長張炳良、發展局長陳茂波、財經事務及庫務局長陳家強、政府經濟顧問陳李藹倫和稅務局副局長譚大鵬一字排開,宣告住宅印花稅勁升至15%。當然,同時亦間接宣告:「我仍是曾俊華老闆。」

靠打小報告升級 年輕才俊得把口

梁特首的舉動令筆者想起一件職場往事,當年有一位年輕才俊財務總監,一直在覬覦董事總經理之位。在跨國公司,財務總監一職除了是分公司董事總經理的下屬外,還需向總部作職務匯報(dotted reporting line)。年輕才俊藉此渠道不斷向總部打小報告,最終得償所願升級,但他沒有實際營運經驗,只懂滿口「innovative」、「think out of the box」、「disruptive」之類術語,又不停玩財技收購一些小公司,結果業績倒退。但年輕才俊在劣勢中仍不斷自圓其說,捱了幾年後將新購入的小公司包裝一下,連同自己一併出售予另一財團,留下原有業務的一個爛攤子。

由不稱職的主管把持的機構有一特徵,就是以工作量(inputs)而非工作成績(outputs)來衡工量值。(iStock)

卸責扮忍辱負重 完美示範職場求生術

梁特首遊走商界的道行當然比筆者認識的年輕才俊高,單是那份「三不」的 400 萬英鎊合約就技驚四座(不必做事、不必申報、不必納稅)。但可惜商場和政府並不相同,梁特首上任四年多,其「重中之重」的房屋政策成績表是:樓價升四成,公屋平均輪候時間增至四年半。

商界高手在政府焦頭爛額,正正應驗了「彼得原則」:假以時日,任何人都會晉升到一個他不能勝任的職位。「彼得原則」的另一項預言,是由不稱職的主管把持的機構有一特徵,就是以工作量(inputs)而非工作成績(outputs)來衡工量值。於是在商業機構就要注重員工是否遵守工作守則、上班準時、勤做報表(或powerpoint)、開會要發言、市場部要日日做推廣、年年改包裝等。

做特首就更容易,可以將失敗之責推予前朝埋下炸彈、下屬沒有責無旁貸、心無二用做好工作、地區人士反對等,然後將效果成疑的政策加強再做一次,還要擺出勞心勞力、忍辱負重的表情,沒有功也有勞吧?

兩星期前被追問胡國興參選持首一事時,他反問記者:「香港正面對的問題,是否政府換屆換了人就可以解決呢?」(資料圖片)

梁特首的職場求生術示範幾近完美,可惜百密一疏。兩星期前被追問胡國興參選特首一事時,他反問記者:

「香港正面對的問題,是否政府換屆換了人就可以解決呢?」

言下之意是誰人做結果都一樣差!難得梁特首今次如此坦白,選委不妨參考一位商界超級高手的智慧:幾年前TVB總經理一職人選懸空,有人問邵逸夫誰人會接任,邵爵士答:

「邊個得閒就邊個做囉。」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