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噏樂評】廣東歌唔抵爭? 網民評價有份「吹」毀香港樂壇

撰文:黃浩晉
出版:更新:

來到年尾頒獎禮,樂迷緊張偶像能否得獎之餘,總有另一把聲音說現時樂壇越來越差,更有人用一潭死水來形容。個個都話樂壇冇歌好聽,唔通而家真係冇歌好聽?

「完全唔聽香港歌好耐」、「香港淨係得K歌冇嘢好聽」、「以前啲歌好聽啲囉,而家都唔知唱乜」這三句說話可能也是你或你身邊朋友的口頭禪,但事實又是否如此?狠批樂壇之前,你又有否留意現時音樂圈正在改變?

話咁快又一年,下個月就叱咤喇,今年你心水係咩呢?(資料圖片)

「完全唔聽香港歌好耐」

既然閣下近年沒有聽廣東歌,不如先聽聽今年不同音樂單位的作品,再評定香港樂壇是否一潭死水,說不定你會發掘到心儀的作品。事關無歌可聽,與有歌但你未聽是兩碼子的事。要批評也要有論據,你未聽過今年或近年的作品,又何來論據呢?

「香港淨係得K歌冇嘢好聽」

音樂、藝術這件事從來主觀,但如果因主觀感受,或以自己偏愛的歌曲作標準,評定樂壇「冇歌好聽」未免太武斷。

首先甚麼是「K歌」?普遍指旋律朗朗上口,歌詞淺白易明,正歌副歌鮮明交替且不斷重覆的曲式。亦有人以「Ballad」一詞形容,因為除上述元素外,題材大多是抒情,尤其以抒發自身愛情經歷或感受為主,讓受眾聽、唱也得到發洩。簡單來說,即易入耳,易上腦的歌曲。《16號愛人》、《K歌之王》係咪睇歌名個腦即刻有聲呢?

AGA同Gin Lee以及不同音樂單位都有破格作品,有冇一首click到你呢?(資料圖片)

的確「K歌」橫行近30年,但近年情況已有好轉,不同音樂單位嘗試作出突破,將不同音樂風格或元素呈現給聽眾。若你嫌以往「K歌」太「Pop」,其實市面尚有很多「另類」的作品供你選擇。如近期麥浚龍的話題之作,以劇本概念出發的連串歌曲作品,《勇悍‧17》、《困獸‧28》敘述圍繞同一角色不同階段的經歷和心境。再與謝安琪的《一個女人和浴室》情節緊扣,還有彩蛋在其中,以電影手法造音樂是題材一大突破。音樂風格方面,AGA的《Night Without You》及《小問題》將歐美風格帶進廣東歌,加入Neo Soul、R&B等元素,顛覆大家慣常聽到的聲音。陳蕾的《娛樂人生》打破Pop Rock的框格,加入電子、弦樂的元素營造張力與起伏,也是驚喜之作。樂隊方面,Supper Moment也有不只是溫情題材的作品,《不要死在崇拜裡》、《撼動》等較重型的作品也打破大家的慣性。RubberBand《那一端》大玩森巴風格,以歡愉的編曲反襯歌詞沉重的訊息,也是一個妙筆。Dear Jane《深化危機》加入電子元素,以律動感重的舞曲形式展現樂隊不同面貌。

還有更多值得大家關注的作品,篇幅所限未能盡錄,但以上例子也可說明香港樂壇不只得「K歌」,加上今年各個音樂單位都較去年活躍,保持下去絕對可以令樂壇百花齊放。

Juno同Kay將電影劇本的概念投放入音樂創作上,如此新穎的就故事方式是今年的破格之作。(資料圖片)

「以前啲歌好聽啲囉,而家都唔知唱乜」

外國有研究指出,人過30歲聽歌習慣開始出現「品味凍結」,對新音樂的接受能力會大大下降,並牢牢記住12-22歲期間所聽的音樂,成為你的「那些年」。所以「以前啲歌好聽啲囉」一句經常出現在長輩口中,或者你和身邊的朋友也開始有這句口頭禪。

上文提到「K歌」是近30年的產物,當時廣東流行曲大多改編自日本流行曲,譚詠麟的《酒紅色的心》、《愛情陷阱》,張國榮《MONICA》、《風繼續吹》,鍾鎮濤的《讓一切隨風》,張學友的《李香蘭》等等例子多不勝數。能被選擇作改編歌,自然是大熱作品,自然傳唱度高令你印象深刻。再者,日本流行曲一大特色——唯美,編曲、樂器選用、和弦進行等等都可以用來精雕細琢形容,自然與近年深受歐美文化影響的音樂截然不同,單單是樂器選用及音色已有大轉變。加上現時音樂趨勢偏好揉合電子、 Neo Soul、Jazz、Funk等元素,所以與你腦海中「好歌」的聲音特質不同。

以往大部份廣東歌由日本流行曲改編而成,加上年代不同,音樂人吸收的養分也有所改變,自然作品風格也有別以前。(資料圖片)

但不代表現今樂壇沒有好歌,只是現時製作人的口味在轉,整個趨勢也在轉,而你仍在回味「那些年」。音樂口味從來也是個人選擇,不一定要每首歌都讚好,但與其批評現時「冇歌聽」,倒不如嘗試update一下自己,分分鐘會尋到寶。

唔好咁急話依家冇歌聽住,不如你試試聽下近期嘅作品先啦!(資料圖片)

MC仁:口味係每一個人自發去培養

今時今日聽歌不再如以往由主流媒體決定你的耳朵,大家也可利用網絡拓闊自己的「耳界」。引用MC仁在《硬地音樂》訪問中的一句:「最理想嘅情況就係,任何品味都可以存在同被選擇。然後,口味係每一個人自發去培養。」說到尾不要固步自封,嘗試發掘更多作品,你會發現香港仍然有一班值得你支持的音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