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瑞強最怕入紅館聽歌 香港未有伊館前國際巨星喺邊開騷?

撰文:彭嘉彬
出版:更新:

入行42年,由七十年代至今,Albert區瑞強可說是一位少有地「長壽」的歌手。長壽的意思,是指他不但每星期在電台上主持三小時的現場歌唱節目《2000靚歌再重聚》,更每年也會舉辨個人演唱會。這些習慣早已超過20年,「民歌王子」的形象,亦早已深入民心,不過Albert憶述起音樂生涯的最初期,一切卻並不是由民歌開始。
攝影:黃浩晉

入行42年,區瑞強「民歌王子」的形象早已深入民心,不過他卻直言一切起點並不是從民歌開始。

「我最早期接觸的是Beatles的歌。」想不到今日的民歌王子,在60年代最先接觸的,並不是Peter, Paul and Mary又或是Carpenters這些耳熟能詳的民歌代表,而是搖滾先鋒The Beatles。Albert補充:「因為當時我學結他,學結他彈什麼也沒所謂,反正也是拿哥哥的結他玩玩看。房內的歌書全都是Beatles的,還記得有一本叫《OK Hit Song》,結果五年級我便彈得一首好結他。」

最初接觸搖滾音樂較多,為何又會慢慢轉玩民歌?他表示:「那時候零用錢很少,只有儲起利是才能買得心頭好,當時我買的就是木結他,是在國貨公司買的紅綿牌,$33元。當時我沒可能去組band,又要組團又要買器材,即使有這些條件,也沒有地方練習。直至讀中三,我轉了一間學校,裡面有一個民歌組,踫巧這學校很注重課外活動,便跟著師兄師姐一起玩,唱的都是Peter, Paul and Mary,漸漸喜歡上尼龍線的聲音。」

人生第一個結他,是33元的紅綿牌,彈著《OK Hit Song》內的Beatles,為區瑞強舖下了往後的音樂路。

Albert又笑言:「我覺得是民歌選了我,而不是我選擇民歌。有一個原因就是我對聲音很敏感,不喜歡聽太吵耳或高頻的聲音。如果我去紅館,即使是看普通演出,也要戴半耳塞,甚至用紙巾塞著,更遑論是搖滾騷。紅館大多也會把高音調得較尖較大聲,因為地方太大,他不這樣調音,山頂的觀眾便會聽不清楚,但我便受不了兩三小時的轟炸。」從小培養起喜歡圓潤細膩的音韻,直至幾十年後,他仍表示自己的願望工作是把所有歌曲放進民歌的元素,將這音樂類型延續下去,就如他主持的電台節目,也會邀請流行歌手上去Jam歌,即使年青一代如坤哥、林一峰也曾在節目獻唱。

不知不覺,電台節目《2000靚歌再重聚》已踏入20週年,Albert仍堅持要把民歌元素帶入不同領域的流行曲當中。

由1995年開始每年也會舉行演唱會,這似乎已變成區瑞強與粉絲間的默契。最記得2003年,沙士爆發令市民陷入恐慌,Albert憶述:「當年我戴著口罩開騷唱歌,沒辦法,場地一早預約好,歌迷又不願退票,唯有硬著頭皮上,希望大家開心。」

提起以前香港還未有伊館紅館,最紅的音樂人也在利舞台演出,Albert亦慶幸自己在那裡演出過:「羅文在那裡開、鄧麗君也在那裡開,甚至外國最火紅的Santana來港也在那裡開,名人雖多,卻只有一千個位置。其實算是一種可惜,在自己最有機會的年代,沒有讓更多觀眾認識到自己。」

Albert笑言,當年香港未有紅館伊館,連Santana來港也是在利舞台演出,亦慶幸自己在那裡演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