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系搖滾20年復興潮 本地樂隊Psycho Skull為舞台堅持有造型

撰文:胡劍威 佘漢姬
出版:更新:

近月,如有留意本地演唱會情報,不難發現有很多名字古怪裝扮出位的日本樂隊訪港,諸如Dir en grey、Moi dix Mois等,旁人未必能理解所作何為,但這類被稱為視覺系搖滾的樂隊,紅爆1990年代日本樂壇,於千禧年間影響力遍及全世界,香港亦有不少愛好者,惜後來風潮轉弱。
常言道,音樂是一種信仰,當年熱愛視覺系的70、80後,現已長大成人,甚至為人父母,但對自己鍾情的搖滾卻未輕言改變,伴隨着一眾老牌樂隊近年紛紛復蘇,本地樂迷那顆曾經緩減的「視覺心」,似乎有再度活躍的迹象。而到底是什麼令他們能堅守這份「信仰」20年之久?
攝影:陳焯煇、陳嘉元、官方及網上圖片

視覺系始祖傳奇樂隊X JAPAN於2009年首次正式舉行海外演唱會,第一站就是香港亞洲博覽館,全場爆滿氣氛熱烈。

Visual Rock的誕生與興衰

日本樂壇在80年代中期,曾受到西方Glam Rock、Punk Rock以及Goth Rock的浪潮影響啟發,出現多隊曲風不盡相同,卻均以華麗誇張的中性造型登上舞台的樂隊。

當地媒體不知如何將他們分類,最多只是語帶譏諷的叫他們做「化妝樂隊」(Make-up Bands),現存的元老級天團X JAPAN、Buck-Tick都被如此稱呼過。直至1990年代初才衍生「視覺系」(Visual Rock,又作Visual Kei簡稱:V系、VR)一詞來取代「化妝樂隊」。

X JAPAN隊長YOSHIKI多次表示很喜歡香港,更有意在這裏開錄音室。

一起一落的循環

1990年代是視覺系最頂盛的時期,由X JAPAN、D'ERLANGER等初代視覺系帶動下,孕育出Luna Sea、Glay、Dir en grey,及後來不承認是視覺系的L’arc~en~ciel等都是響噹噹的名字。X JAPAN為經典動畫《X》打造音樂,Luna Sea為深田恭子主演的日劇《上帝請給我多一點時間》作主題曲《I For You》,成功吸納不同層面的樂迷,並多次在東京巨蛋開演唱會。

千禧年中期多隊殿堂band解散轉型,某些樂隊主攻海外,視覺系步入低潮期,新樂隊產量減少,甚至被動漫(ACG)音樂取代市場地位。低迷約10年,近來X JAPAN、Luna Sea等樂隊重組,神級樂手籌組新團如Versailles、VAMPS,大有復興之勢。

本土樂隊Psycho Skull,四位成員(左起)YIP、GJ、WATER、HODE,十多年來一直堅持玩視覺系形象,近年造型還加入一些時裝概念。

本地VR樂隊Psycho Skull:堅持裝扮是尊重舞台

香港一直被稱作文化沙漠,在這兒從事藝術如賭博,尤其夾band玩搖滾的實在難以維生,而在香港玩視覺系就難上加難。

HODE作Visual Rock打扮多年,擁有強烈自我風格,從衣著到化妝都靠自己,他笑說交給化妝師反而不慣。

這種誇張風格絕對是雙面刃,有人一見着迷,有人冷眼歧視,悲哀的是後者較多。本地獨立樂隊Psycho Skull,成員包括結他手HODE、WATER、Bass手GJ、鼓手YIP,暫時沒有主音,4名成員均是80後,從千禧年前後愛上日本視覺系,2004年左右分別開始玩音樂,年少無知夾band時奇裝異服,被指罵是家常便飯。

為何堅持化妝打扮,GJ說:「視覺系是我們的dress code,你去見工也會着西裝,我們打扮是尊重舞台,貫徹自己風格,這是演出的一部分。」那些穿波褲拖鞋走上台,隨意得過分的樂隊,在他們看來才更奇怪。

跟搖滾談正經?

好多人看見視覺系樂隊,首先便會批評其裝扮鬼五馬六,拋下一句:「玩音樂就玩音樂,為什麼不可以正正經經?」對於這個問題,他們笑着反問何謂「正經」?「接觸日本視覺系前,看到歐美搖滾樂手都化妝,像Boy George、KISS、Bon Jovi、David Bowie,最厲害的一個叫Marilyn Manson,他們雖沒有稱自己做視覺系,但你可用常人眼中的『正經』衡量他們嗎?著名樂隊Slipknot,甚至全員戴着異端的面具演出。」

GJ指自己第一次看見X JAPAN的hide時,只有「好型」的感覺,一點反感都沒有,甚至從沒想到男人為何要化妝的問題。

化妝與音樂並重

視覺系屬於一個造型風格的統稱,當中的樂隊音樂類型非常多,舊時普遍以metal、pop rock、gothic metal為主,因為其裝扮搶眼,很多人初時也是先被他們的樣子吸引,進而接觸音樂,這亦可說是視覺系的最大賣點。

YIP指奇裝異服跟音樂造詣沒有關係,很多日本殿堂級的搖滾樂手都是來自視覺系,他們也不會因為花心思在造型上而忽略音樂本身。的確,不是文青就一定彈得一手好結他,想玩好音樂唯一的方法只有日夜苦練。

Psycho Skull新歌 《燎原之火》MV

剛於本月23日訪港的Moi dix Mois,其領導者MANA(圖中)由20年前首支樂隊Malice Mizer開始,一直以誇張服裝示人,他表示自己想追求究極的歌德華麗風格,沒想過改變形象。

在地文化至生活化

日本視覺系搖滾植根香港已有至少20個年頭,落地生花,在香港不同的生活小節,埋下粒粒種子。或許大家都不為意,但融合就是這麼一回事。不單純是音樂,「視覺系」是一種生活形態。

每次樂隊開騷,視覺系粉絲均細心打扮,有人更Cosplay樂隊成員,如參加嘉年華,成為獨特文化。

為香港帶來Cosplay

一般人對Cosplay的認知都是與動漫遊戲有關,不過其實在香港,最早一代的Cosplayer許多以扮演日本視覺系樂隊入門,也就是說,視覺系是香港Cosplay文化的重要源頭。

以往在文化中心對出廣場,每到雙數月份最後的周末便會聚集一大群視覺系Cosplayer,參加由「夜澪」主辦的J-Rock Cosplay Event,簡稱CE。那個年頭數碼相機還不流行,也沒有智能電話,參加者只以菲林或100萬像素的相機拍照,很少放上網,令相關的影像都變得極其珍貴。

視覺系紅遍東南亞,台灣、韓國、中國及泰國均有此類樂隊,韓國男性化妝熱潮也因此而起,BIGBANG的G-Dragon也曾表示很喜歡hide並參考他化妝。圖為2000年紅極一時的中國視覺系樂隊SILVER ASH。
和視覺系有關的雜誌,見證着整個潮流的興衰,可惜在網絡的大環境下,無論本港還是日本的書本都陸續停刊。

是VR不是MK

還記得約在10年前流行的所謂「MK PUNK」嗎?這股「時尚潮流」也與視覺系有關。千禧年間,香港的時尚文化大多隨着日本的步調前進,旺角的雜誌精品店都會引入大量的日本時裝刊物,舉例主攻Lolita服裝的《Gothic & Lolita Bible》以及提供日系Punk Rock時裝情報的《KERA》。這兩本雜誌都有連載視覺系樂隊成員的專欄,也不時邀請視覺系樂隊做專題訪問,分享時尚和生活心得。

通常Punk、Lolita的衣著文化都講究整體性,妝容、髮型到行為舉止,都有一定的原則。之所以會出現「MK PUNK」,就因為有些本地服裝店以廉價翻版雜誌內的設計,加上好奇又沒深入了解的香港青少年與其他服裝mix & match,弄得四不像,才成了如此奇怪的現象。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