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尚羚憶4年前做導遊帶結他大師上山頂 意外成新碟合作契機

撰文:劉傳謙
出版:更新:

製作歷時長達3年,尚羚(Sherine,前名黃淑玲)自資推出的爵士唱片《TWO FOR THE ROAD》終於面世。專輯原訂上年推出,不過Sherine因疫情停留在馬來西亞,加上當時發現懷有女兒Elizabeth,因此決定延後推出,將每一首歌的聲音質素做到最好:「好似係一個好完美嘅時機發現自己有BB,之前周圍去錄好晒音,雖然冇得飛嚟飛去,都只係差母帶處理(mastering)同混音(mixing)。之後認識咗Kent Poon(潘建章),嗰時只需要等佢傳咗啲聲,我再畀意見。最開心係可以用好多時間處理好音質,可能係因為唔急,令我好滿意呢張碟嘅專輯。」
《TWO FOR THE ROAD》以duo concept呈獻,每首歌分別與不同樂手只以一種樂器伴奏。這張專輯除了紀錄Sherine與老公阿正(馮庭正,RubberBand結他手)周遊列國的經歷,也巧合地完成了不少外界視為不可能的任務,包括邀請荷蘭結他大師Jesse van Ruller合作。她坦言兒時較害羞,但若非鼓起勇氣提出邀請,或許就不會有這張專輯面世:「以前會比較怕醜,好多嘢心裏面想做,但係唔敢開口問。之後我大個咗,有位哥哥同我講過,如果你永遠都唔去問,個結果永遠都會係『No』,就算係問咗,最多都係人哋話唔得啫。我覺得呢樣嘢好好,即管去問,可能佢會應承呢!我覺得有好多嘢,如果係你個心好想去做就做,有時人哋拒絕你,呢啲嘢都係自己控制唔到,不如跟隨自己嘅內心去做,你唔會知道個結果係點。你係故事嘅主角,寫緊嘅係關於你嘅故事,唔係其他人嘅故事。」
撰文:劉傳謙
攝影:梁碧玲

經歷長達三年的錄音和後期製作過程,《Two For The Road》終於正式面世。(尚羚Instagram圖片)

一個約定促成一次合作

收錄在專輯內的《Two For The Road》正是由Jesse van Ruller伴奏,而與這位結他大師的淵源,要從2017年「法國五月藝術節」說起。阿正向來視Jesse為「Guitar Hero」,當他知道偶像應邀來港表演後,就帶齊家中收藏的CD,與Sherine和包以正一起睇騷。而Sherine在表演過後即約Jesse遊覽山頂,無意中留下了一個約定:「我知道老公未必會咁做,話晒係佢嘅偶像,無端端可以見到佢同合照,佢當刻嘅感覺肯定同我唔同。我同Jesse變咗朋友,仲接受咗我邀請,我就帶佢哋食點心、上山頂,嗰時我先生揸車,Jesse就坐喺隔離,我覺得佢係又開心又緊張。之後我哋就同Jesse有個約定,一年後我哋會去搵佢,阿正就跟佢上結他堂。」

Jesse van Ruller是阿正心中的guitar hero。(阿正Instagram圖片)

及後Sherine和阿正在翌年8月到阿姆斯特丹渡假兩星期,這段時間阿正能以偶像的結他課作為生日禮物,但Sherine起初只四出購物、參觀博物館,於是忍不住向阿正提出,希望老公能幫忙邀請Jesse合作:「有一日佢返嚟,我就問佢可唔可以幫手問下老師,可唔可以幫我錄首歌,佢即刻同我講『你知唔知佢係邊個,梗係唔得啦!』佢係一位好出名嘅Jazz giants,喺歐洲好出名,出過好多張碟,成日都會喺屋企聽佢嘅碟。但係佢真係好甜蜜,同我講完冇可能之後,隔幾日就再同我講,話佢肯幫手錄兩首歌,唔係一首。其實我都係試下問咋,而呢次錄音就開始咗呢張專輯嘅製作。」錄製完成後,Jesse也曾向Sherine提出過,不介意日後製作時再加上其他樂器,但她認為整個編曲夠簡單,而且能突出每位樂手的演奏手法,於是落實專輯奉行duo concept。

老公口中的不可能,最後成為了《Two For The Road》的起點,Sherine不禁大讚阿正好sweet。(尚羚Instagram圖片)

堅持只用鼓手伴奏

在疫情前,Sherine用了兩年時間遠赴杜拜、美國、日本等地,於當地錄音室錄製不同歌曲,當然也有在香港雅旺錄音室(Avon Recording Studio)錄製的《Can’t Help Falling In Love》。問到這次專輯錄製時遇到的考驗,Sherine只說:「遇到最大嘅問題就係老公話冇可能。」Sherine也談起其中一個「不可能」的任務,具備實驗性質的《Conversation at Geimori》。讀者或許很難相信,這首歌只由美國鼓手Gene Jackson以鼓伴奏,雖然Sherine當時沒有想過製作一首類近前衛爵士樂(Avant-garde Jazz)風格的作品,但她已經有與鼓手合作的想法:「其實嗰陣鼓手嘅人選都仲未諗好,但係我一直好想做呢件事,最後因為自己唔放棄而成事,令我對呢首歌更加難忘。我覺得自己係好開放,人哋有意見我都好想聽咗先,唔會即刻話唔好,可能呢個就係我嘅本性。點解人聲可以配搭結他,可以配搭鋼琴,但係唔可以配搭鼓呢?其實得呀,咁不如試咗先。」

只要願意嘗試,就會有機會成功。Sherine深信這個道理,也令《Conversation at Geimori》這個實驗成功。(梁碧玲攝)

不過,當Sherine提出要作這個嘗試時,阿正也不看好能成事:「佢叫我唔好一把人聲夾鼓,但係我真係幻想到嗰個畫面,覺得呢件事好特別。但係佢好擔憂,一來冇歌詞,二來同其他歌都唔襯,而呢個配搭佢都未聽過。可能大家會覺得我亂唱,整啲好奇怪嘅聲音,但係Avant-garde Jazz就係咁。」最後Sherine和Gene一起在札幌錄音,而阿正更幫忙尋找合適的聲音特效。

《Conversation at Geimori》的概念,在阿正眼中是不可能的任務。(資料圖片)

從爵士樂享受自由

雖然專輯由阿正和Kent監製,但在實際的錄音工作上,Sherine決定透過與不同樂手交流,自行摸索合適的演唱手法。她解釋在樂器上交給各位大師發揮,而自己也希望唱出自己風格:「其實另外兩位監製冇特登喺錄音過程中參與太多,音樂上我哋交畀大師,佢哋會有好多嘅諗法。至於唱嗰方面,我都有自己嘅一套,有時我會想喺另一個地方唞氣,喺某個時間先入返首歌,聽到首歌之後我真係想咁樣唱。某程度上都係一種堅持,因為我都好想做好呢張碟。」

阿正在這張專輯中沒有監督Sherine的錄音過程,也令她自由地編排最合適的演唱方法。(資料圖片)

有別上一張專輯得到監製指導唱功、演繹手法,新碟也反映著Sherine最喜愛爵士樂的其中元素——自由度(Freedom):「感覺上流行音樂可能有好多嘢都係定咗,要跟住份譜嚟錄。但係玩爵士樂,好多時候都唔可以定好晒啲嘢,因為有好多時候都係要求即興。例如嗰一刻話要用C大調玩《Fly Me to the Moon》,今日同呢隊樂隊演繹呢首歌,同第二日夾其他樂手相比,明明係同一首歌,但係出嚟嘅效果可以好唔同。呢種咁大嘅自由度,正正令我每次唱歌都有唔同驚喜,唔可以用悶唔悶嚟定義,但係我會覺得好刺激。」

每次配搭不同樂手,即使演唱同一首歌,對Sherine而言或許會是個不一樣的體驗。(sherinewong.com)

隨著Elizabeth出世,Sherine現在又多了媽媽這個身份,她會否有意趁機多讓愛女接觸爵士樂?她坦言現階段未必會讓女兒不停聽爵士樂:「唔一定要聽爵士樂嘅,不過可能依家冇乜選擇,因為我呢排都要不停練歌,或者從中吸收唔少,哈哈。而我先生就玩Pop Rock,佢都會有機會接觸到。我哋希望畀BB學琴,想Elizabeth學識一種樂器,因為我本身唔識玩樂器,或多或少限制咗我嘅發展,如果係嘅我希望可以細細個就栽培佢。」一部鍵琴,一支結他,再加一把人聲,或許此刻已經建構好一隊家庭樂隊的雛形,Sherine笑說:「可能老公係最開心嗰個,因為到嗰時我就唔使下下都叫佢幫我練歌,到時就輪到豆豆(Elizabeth乳名)幫我。」

Sherine想女兒Elizabeth學彈鋼琴。(梁碧玲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