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談淺唱不夜天|我的音樂雜誌之旅(上集)

撰文:曾潔盈
出版:更新:

在80年代,那個紙媒黃金老好Analogue的好日子,DVD、MP3、下載、數碼還未出現,本土出版、音樂、電影、漫畫、學術、明星已經一一粉墨登場。音樂、電影、漫畫、色情四大紙媒,各自楚河漢界劃分清晰,並駕齊驅。那個年代,刊登影響民生教育、欠缺內涵而只求「踩界」標題的狗仔傳媒仍未出現。香港人聲色犬馬,信心滿滿,由70年代香港電視劇主題曲膾炙人口;70年代尾日本文化入侵;80年代吹起歐美文化;90年代唱好粵語流行曲;至現在保護本土文化粵語流行曲,香港本土音樂雜誌可以說是開到荼蘼。

1994年《音樂殖民地》創刊號。

「點解老竇唔係唱片舖老闆?」

打從小學時家人送給我第一件音樂配件——Walkman開始,我便開始染上「毒癮」,每日24小時全天候聽着各電台音樂教主,派送本土、中日、歐美各地「毒物」。小學的我只可負擔十元可租幾日的代租CD,過足癮才慢慢揀選合心意的歌曲,自製一大堆個人精選Teac、Maxell、Sony、TDK、Normal帶、Metal帶……高中後零用錢多了,便可享受另一種貼心服務——代客錄歌,兩元一首,自主歌單,首首心水。

1975年《好時代雜誌》創刊號。

那時還沒有免費的網媒,一張CD相當於八、九個午餐。每個月初,我拿著一個月的零用錢,便跑去唱片店朝聖,利用消費一張CD的時間,盡量爭取與店舖內一眾武林高手售貨員「呃水吹」的機會,又或是「賴死唔走」,聽著客人與老闆高談樂壇唱片的行情,我目定口呆又飢餓地吸收着,每個渴望出現的名字都如雷貫耳,好像每次到此一遊便會升仙似的。父親每次絮絮地質問我的冰點成績時,我心裡都會不禁想到:「我夠想問點解老竇唔係唱片舖或者報攤老闆?」

香港音樂雜誌歷史奇蹟

我每周都會第一時間拜讀各本「武林秘笈」,由第一次接觸、80年代面世的《100分》,到初階本地樂壇、日本歌星為主但風格較偏向娛樂新聞的《好時代》和《新時代》,但這些都不是我杯茶。終於,我遇上兼顧本地及外語音樂的《Music Bus》,還有讓我認識Monitor Records的《助聽器》、星期二出版的《年青人周報》、星期四出版的《青年週報》及《搖擺雙週刊》,直至星期五有《音樂一週》,另類莘莘學子不斷從中吸取,並認知世界各地的主流及另類音樂文化。當時,因為長期作戰恐怕負擔不來,便會找來志同道合的音樂信徒分散訂購。這個另類同好一直由初中維持到大家各奔前程出外留學才解散,後來也靠著這班在外留學的音樂同袍不斷郵寄,才開拓我們對外國音樂雜誌的眼界。

《助聽器》在1987年創刊,介紹獨立唱片label為主。
《新時代》 風格較偏向娛樂新聞。

Keith Yip、Sam Jor、Cello Kan、清研、Nostalgia及後來的袁智聰,這些名字對我們這班音樂初哥影響甚深,不知有多少個午飯時間忙著抄下他們的心水推介,再等到校門開閘放學,餓着跑去旺角的唱片店租唱片來翻錄……

《Quotables豁達音樂誌向》主力報道及評論外國流行音樂,在指定地方免費派發,也在便利店及報攤發售。

21世紀前,音樂雜誌是我的生活必需品,後來的《Top純音樂》以及1994年創刊的《Quotables》當然不在話下,直至袁智聰共出版了252期的最後一本《音樂殖民地(MCB)》,才結束我的訂購生涯。90年代尾,我已經很少買本地音樂雜誌,但《MCB》結束前我也不時買一本捧場。說到底,作為一本純另類音樂雜誌,《MCB》在音樂雜誌界能夠抗戰十年,也算是香港音樂雜誌史中的一個奇蹟!

十年來不停傳出紙媒危在旦夕的消息,近年剩下的「死剩種」寥寥可數,更遑論音樂雜誌。看着日曆和同學約好如何分散訂購音樂雜誌的日子已不復再,現在只要動動手指點擊一下,全天候免費的音樂推介、音樂群組、部落,再配合類似維基百科的各大音樂資料庫,人人都可成為音樂評論員、樂評人。

《輕談淺唱不夜天》主持曾潔盈Gene Tsang與你「一路聽歌一路生活」。

香港電台第二台深宵音樂節目《輕談淺唱不夜天》,每晚深夜2am – 6am,陪伴每位樂迷度過深宵未眠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