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Choice】莫札特:小夜曲的弦外之音

撰文:蔡燕麗
出版:更新:

最近走過香港站,耳邊傳來了這個旋律。

1787年由莫札特編寫、這首人人都會哼上兩句的作品《Eine Kleine Nacht Musik》,中文大多翻譯做《G大調小夜曲》。還記得初中時的音樂課,還被迫頌唱被不知名人士填上歌詞的版本,聽著音樂老師訴說這位音樂天才的故事,四歲開始作曲,七歲開始被父親帶領巡迴歐洲演出,寫下絕世名曲無數;死後卻被埋在公共墳墓,還累遺孀與兒子欠下一屁股的債。當時才十來歲的我聽罷不禁心口一陣冰涼-天才如此都落得如此下場的話,我還奢想什麼未來?

莫札特唯一的「全家幅」,皆因此畫繪畫時其母親已經過世,並化身成牆上畫像。(Mozarthaus)

當然後來看了看《莫札特傳》,發現原來莫札特的問題不在才華,而在時勢與天性。舒了一口氣,總之學會攀附權貴、見風駛利、埋沒良心、拍拍對的馬屁,加上一點運,無論有沒有才華,前程理應一帆風順。就在「搵兩餐」的生活踏入第八幾個年頭,早上九點繁忙時間,只聽到見腳步聲的香港站,傳來了這首音樂,可謂應景非常。港鐡可能只是一心想,在炎炎夏日播點有品味而又能心情安靜下來的音樂-事實上是個不錯的選擇,從節奏到旋律,這首《G大調小夜曲》(Eine kleine nacht musik)都是莫札特最光輝、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假如你不聽不出這首小夜曲背後的悲哀。

Leopold Mozart對兒子一直寄以厚望,長大後任性又不甘平凡的莫札特與父親之間的衝突不斷。(Mozarthaus)

1787年對於莫札特來說有重大意義-父親Leopold Mozart於該年五月去世。讓人摸不著頭腦的是,為何偏偏在此時寫下如此輕快愉悅的作品?

Leopold Mozart是莫札特不折不扣的伯樂。發現兒子在音樂上有著過人天賦,Leopold可是傾盡家財,冒著失去欲職的危險,帶領一家踏上巡迴歐洲的旅程;年輕的莫札特假如沒有經歷這趟旅程,也不可能擁有後期筆下的包容度與眼界。隨著莫札特成長,對創作自由、擺脫制度愈見渴求,兩人的關係也愈來愈緊張。後來更因為莫札特一意孤行辭去公職、逃到首都維也納,更在沒有父親同意下迎娶Constanze,父子關係決裂;Leopold揚言要把莫札特從維也納寄來的手稿全部銷毀(當然實情他只是把曲譜鎖了起來),二人的書信也一度中斷,只靠姐姐Nannerl來傳話。

 

一直到父親去世,兩人從未正式解開這個心結。輕快的《G大調小夜曲》在至親離世後不久寫下,似乎是要對我們說:父親去世了,但我很好。相反的線索卻在第二章出現-放慢的節奏,搖籃曲式的旋律溢滿童年回憶、父蔭的溫柔與保護,襯托主旋律的複音卻是彌漫著一股隱藏的哀愁。英國指揮家Charles Hazlewood更認為,《G大調小夜曲》是史上最哀傷的大調作品。

 

到頭來,原來是有話說不出口:父親去世了,而我不太好。

《G大調小夜曲》不但是古典樂中的經典,三百多年後的現代演繹版仍絡繹不絕。(Beliner Philhamoniker)
美國畫家Dorothea Tanning 也同樣領悟到《G大調小夜曲》的哀愁,其1943年的畫作就以此曲的德文《Eine Kleine Nacht Musik》命名。(tate mode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