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手博物館】一見即追 兩星期分手 不能愛上一無所知的人

撰文:張碧尤
出版:更新:

2017年1月2日, Belle(化名)為自己立下重要決定,跟拍拖兩星期的初戀男朋友分手。在記者接觸過的受訪者之中,她是唯一一個憶述故事時,會掛起微笑的人。分手,對她來說,是一段關係的結束,更是重新開始的機會。

這幅油畫由Belle(化名)所繪,當她認為油畫畫得醜陋無比時,前度竟開口要求將油畫送給他,令Bella剎那間認為對方是包容的人,當天便答應他成為女朋友。(受訪者提供)

他們由相識、成為情侶,直到分開一刻,只歷時兩個月。她只知道對方的表面:住宅、工作地點、職業。但他的感受、想法、與家人的關係,即使曾經成為情侶,Belle也只可以坦言一句「我不知道」。她嘗試過好好了解他,但總被他敷衍帶過話題,她總覺得,對方已建築起四面厚實的牆壁,把自己封閉在內。「我沒有能力敲破他的牆壁,不如讓個機會給另一個人去敲破,可能有人會覺得我放棄了一段感情,但我覺得這個決定對雙方都有好處。」

在她眼中,對方是一個著重外在美的playboy,只因初次見面時,她口中的「嗰條友」已經異常主動地結識她。他們在一次朋友聚會上邂逅,她現時回想,自己是當晚唯一一個單身的新臉孔,對他很大挑戰。當時Belle出席聚會的目的,就是與一個很久不見的大學同學好好聚舊。剛坐下來不久,坐在對面的前度已經嘗試與她打開話題,但當時她只是想好好跟朋友聊天,沒有多加理會他。直到Belle的朋友獨個兒外出散步,加上clubbing背景音樂響起,這個相識片刻的陌生人,已經主動牽起她的手,邀請她跳舞,來回重複好幾次他牽她手,她甩開,他又牽她手,又甩開的過程,愈要甩開,他偏要牢牢牽緊,最後她本著「別掃興」的心態屈服。

跳過舞後,自稱「唔睇樣」的他嘗試「抄牌」,卻遭Belle拒絕,「如果他真的只看內涵,便不會主動抄我牌,其實我們當時交換了多少內涵?」最後他手執Belle的手機,用她的facebook帳戶搜尋自己的帳戶,並且「被加」為朋友,「當時我的反應是呆掉了,心想:咩料呀?」。兩天後,他的名字竟突然浮現在Belle的linkin上,並試圖再次索取她的聯絡電話,邀請她出席活動。當時她被對方的誠意打動,完全沒有想過,對方有其他意思。交換電話後,一看到他的profile相片,Belle才知道對方已經有女朋友,「我覺得有拍拖的男性朋友,反而會特別安全,可以很舒服地相處,因為他不應該對我有意思。」就是這份安全感,讓她放下戒心,與他成為lunch buddy,幾次單對單的午餐期間,雖然他有好幾次有意無意觸摸到她的手背,甚至開口說將來與她結婚,但她心裏還是暗暗一句「咩料呀?」作罷。

後來,他突然在whatsapp上彈出幾通訊息,聲稱有「好消息」要與她分享,「我單身了,你可以扶正了。」跳躍至屏幕上,她當刻沒有感到一絲興奮,只是好奇對方完全沒有感到難過。不過,對方總算回復單身。那天之後,他繼續每天向她噓寒問暖,亦有開口表白,即使他的profile相,依舊是跟前女友親密的合照,直到Belle開口後,他才更換個人照片。她在外出旅遊期間,都不間斷地接到他的電話,擔心她在外地會迷路,「寶貝」前「寶貝」後。一連串的甜言蜜語,也許受到聖誕節氣氛的催化,加上身邊好友的鼓勵,令她決定一試,展開初戀。

可惜,兩星期短暫的相處,令Belle感受到的,再不是心動的感覺,而是「無言以對」四個字。或者Belle只是他目標清單上的其中一項,一旦目標已達成,就可以刪走,尋找下一個目標。所以,剎那的熱情,敵不過時間的考驗。「聖誕節過後,我們的感情開始冷卻,即使一起去不曾去過的地方,都可以沒有交流,他不願意分享他的事,而我們勉強找話題都找不到。現時回想起來,我覺得sweet的地方,是他的甜言蜜語,但他從來不會講自己的感受,他帶給我的是新鮮感。以往追求我的男生,沒有一個會如此厚臉皮,反而他們會主動分享感受,然後聆聽我的分享,這才是真正的溝通。我現時回想,他會令我喜歡他,但我不了解他。他是什麼人?我不知道。他想什麼?我不知道。他說喜歡我,但我感覺不到。」之後,他沒有再「寶貝寶貝」的,以暱稱稱呼她,亦沒有再通電,更遑論主動聯絡她,一向被動的她,嘗試以他昔日口吻,主動表達思念,卻沒有得到回應。她知道,過往熱情主動的他,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再也無法挽回。分開,是唯一可以做的事情。

「以前我很怕主動的人,我以為我害怕他們的熱情,但我現在才發現,我害怕的,是很快便逝去的熱情,我想要細水長流的愛情。我沒有後悔過跟他開始,雖然他由追求我,到熱情冷卻,只是維持2個多月,但其實每次都是他做主動,我才敷衍他一兩句。所以這段感情不僅是他的錯,我也有錯,我錯於不信任他,認為他是playboy,性格被動,可能令他之後熱情冷卻。」

你也希望在我們的「博物館」展示你那段情的「遺物」和關於它的故事,藉此放下昔日的遺憾嗎?請把「愛情遺物」的圖片及聯絡方法傳至hk01(請註明《分手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