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災折射私營安老院長期擠迫欠人手 政府修例改善能否解決問題?

撰文:陳嘉慧
出版:更新:

第五波新冠疫情下,安老院舍經驗極為慘痛,幾乎全數爆疫,離世院友更佔所有新冠死者逾半。事實上,現時安老院舍資助宿位難言足夠,大部分有需要長者需會入住質素參差的私營院舍宿位。

「01研數所」比較資助及私營宿位,發現兩者每月平均成本可相差逾萬元,反映兩者人手及設施水平懸殊,同時一般私營宿位人均面積最低要求僅6.5平方米,遠較台灣、日本等地要求低,擠迫及通風問題恐加劇疫情。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形容,安老院舍質素問題,是資源不足、現行條例要求低,以及以最基本標準監管下的「惡性循環」,建議當局更多向私營院舍「買位」,以讓院舍增聘員工、改善環境,同時加強監管。

本港現時有700多間受《安老院條例》規管的院舍,按營運模式可分為四大類,政府津助安老院、合約院舍、非牟利自負盈虧安老院,以及佔比多達75%的私營安老院。隨著人口老化,近年安老院舍宿位需求增加,現時本港有約6萬名長者入住安老院舍,當中資助及非資助宿位比例約為4比6 ,而非資助宿位中,近八成由私營安老院營運。

資助宿位僧多粥少 平均輪候三年多

按照顧程度不同,一個資助宿位平均每月資助額介乎約1.8萬至2.6萬元,長者只需支付約2,000元月費,資助可保證設備、人手達到一定水平。但長者須透過「安老服務統一評估機制」申請,截至去年底資助宿位(包括「買位」)約30,344個,而仍在輪候人數超過2.9萬人,其中津助及合約院舍宿位平均輪候期可長達三年多。

雖然近年政府持續增加院舍撥款及宿位數量,仍難以應付需求,不少長者因而先入住私營院舍,而低收入長者一般只能依靠綜援或津貼。現時需長期護理長者每月綜援金額為6,655元,加上370元院舍補助金等,合計僅7,025元,長者只能「將價就貨」選擇收費較低的宿位。相較一個資助護理宿位每月可獲約2萬元的補貼,私營宿位長者可享資源較之少逾萬元,加上收費另需扣除租金成本及利潤等,這些差距都會反映在宿位質素上。

有資助、無資助 長者可享宿位資源差距逾萬元

社署一直透過「改善買位計劃」,按每個宿位平均約1.6萬元的資助額,向私營院舍買位。然而,現時僅約190間私營院舍參與計劃,參與率約25%;「買位」宿位僅約10,200個,佔比20%。

本港第五波疫情感染死亡個案超過8,000人,當中逾半為院舍長者。勞福局長羅致光早前指,第五波疫情前已著手提升院舍通風能力,然而安老院面積、人手不足等問題長期存在,或加劇今次疫情。此外,當局僅於第五波疫情早期公布爆疫院舍名單,社會未能對院舍人手、環境及疫情作更深入研究。

港院舍面積人手要求遜日、台

《安老院條例》列明本港安老院人均面積要求6.5平方米,而政府對甲一「買位」宿位的要求是人均9.5平方米,但都低於日本長者護養設施人均10.25平方米,以及台灣長期照護機構16平方米的要求。人手方面,本港一般中度照顧安老院要求日間一名員工對院友比例為1比24、甲一「買位」要求為1比10。比較之下,台灣人手對院友要求達1比7.5,日本護養設施要求更高達1比3。

事實上,本港《安老院條例》自1996年生效沿用超過25年,社會一直有聲音要修例提升院舍規格;政府終在2018年成立工作小組,並計劃於今年內向立法會提交修訂條例草案,包括建議提升人均樓面面積至8平方米,以及增加護士等員工人手等。

羅致光早前於網誌上寫道,《安老院條例》當年訂立最低人均樓面面積為6.5平方米,當年是個妥協;對此政府一方面透過「改善買位計劃」,提升私營安老院服務水平,包括人均樓面面積至9.5平方米,另一方面透過修改法例,增加人均面積及人手比例。他提到,法例有待完成政府內部程序及提交立法會,但由於修例建議內容早已公開,不少私營安老院的經營者已心中有數,「不作改善便知大約於何時要結束營業」。

羅致光4月中於立法會財委會上表示,政府將於2022/23年度起增加1,580個資助安老宿位,同時由本年度起會透過增撥資源,與「改善買位計劃」的甲二級院舍商討修訂服務合約要求,將服務水平提升至甲一級標準。

學者:條例僅列最基本要求

對於安老院舍環境及人手,周永新形容是資源不足、條例要求低、以最基本標準監管下的惡性循環。資源方面,他解釋,長者一個月綜援加上其他特別照顧津貼,僅約9,000元;私營院舍很難以此提供合理環境,只能提供最基本照顧、按防火條例提供空間等,事實上不少安老院都相當擠迫。

至於現行條例於30多年前草擬,是多重妥協下的產物。周永新說,當中要求如空間標準等,不少是最低要求,再以此標準去監管,可謂「惡性循環」。而現時院舍人手難求,他認為歸根究底是資源不足,職位人工低無吸引力,更遑論聘請護士等醫療專業人員。

他續指,院舍員工未必有醫療知識,加上環境擠迫,疫情傳播可以很快,一出現感染亦只好召救護車,因而出現2-3月時公立醫院的情形。他認為,政府當時倘能盡早安排院舍隔離、康復中長者暫托安置,可避免更多連環爆發。

倡增加「買位」加強監管

社會有指此前長者接種意願一直較低。周永新說,問題不應只推在長者身上,客觀情況是院舍內長者多數行動不便,而此前較少上門打針的安排,長者要接種亦較困難。

如何避免一旦出現第六波疫情,院舍再受重創?他認為短期內當局可增加向私營院舍「買位」,以讓院舍可增聘照顧員,或減少院友人數,改善擠迫情況,此外政府「買位」後,表示已向院舍提供資源,也可令監管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