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重光】戰爭的視角拼圖——「被港獨」的「愛國青年」

撰文:王靖媛
出版:更新:

「許鞍華居然拍主旋律電影!」「只有鄧寇克,哪有大行動?」
提起二戰,很多人腦海馬上浮現《雷霆傘兵》等槍林彈雨大場面。近日幾部有關二戰電影接二連三上演,轉而刻劃戰爭大時代小人物。拋開戰爭刻板印象,卻惹來兩極評價。
我們選取了五個不同年代,不同人物的故事。如果純粹從政治背景出發,幾個故事都有點自相矛盾。成王敗寇,或受後世政治意識形態影響,令人容易先入為主地作價值判斷。讓我們拋開桎梏,一起跟從他們的視角,聽聽他們的故事,嘗試拼湊出一幅不一樣的戰爭拼圖。

「有時真的哭笑不得。」21歲軍事迷余曉樺(Victor),自小看八一(解放軍)製片廠電影長大,卻曾因在鬧市穿着二戰英式軍服紀念香港保衛戰,被左報寫成「港獨軍隊」一份子。半年後輪候解放軍遼寧艦訪港門票的興奮樣子,又被多家傳媒描繪為「愛國青年」。戰爭、軍事,表裡皆與政治密不可分;對沒經歷過戰爭的年輕一代,當中意識形態,可能沒大家想像中非黑即白。

Victor背著現役解放軍迷彩背包,帶記者到他的迷你倉。打開倉門,一邊是二戰英軍、國軍裝備,另一邊卻是現役解放軍裝備,看起來十分「政治不正確」。他卻反駁,戰爭時情況混亂,時人拿起甚麼就用甚麼,不應從裝備判別其政治立場。何況對他而言,只是興趣而已。

+18

「我們現在看一場戰爭的時候,很多人都著眼於功勞誰屬。」訪問中,Victor不時流露「不論國共,都是中國人,都是保衛國家」的國族熱血;但分析現實政治矛盾時,卻又能冷靜指出徵結──當我們紀念為這片土地犧牲的人時,不應執著他們的國籍、黨派甚至政治理念為何:「今日在西灣國殤紀念墳場,很多(安息者)甚至連中文都不會,那我們一定把他們當作外人?其實不然。」

記者問他如有機會會否當兵,Victor有點凝重:「這個問題我真的有想過…」但他始終不願正面回答。九七以後,香港人無法參軍,解放軍又是黨的軍隊。這個問題好比「我的志願」,在今日卻變得政治敏感,容易被人上綱上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