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重光】戰爭的視角拼圖——戰後成長的老愛國

撰文:王靖媛
出版:更新:

「許鞍華居然拍主旋律電影!」「只有鄧寇克,哪有大行動?」
提起二戰,很多人腦海馬上浮現《雷霆傘兵》等槍林彈雨大場面。近日幾部有關二戰電影接二連三上演,轉而刻劃戰爭大時代小人物。拋開戰爭刻板印象,卻惹來兩極評價。
我們選取了五個不同年代,不同人物的故事。如果純粹從政治背景出發,幾個故事都有點自相矛盾。成王敗寇,或受後世政治意識形態影響,令人容易先入為主地作價值判斷。讓我們拋開桎梏,一起跟從他們的視角,聽聽他們的故事,嘗試拼湊出一幅不一樣的戰爭拼圖。

「他的事跡連日軍也很敬佩,當時攻上山頭的日軍隊長,拿了一張軍氈將其遺體包好埋葬,還立了一塊木牌紀念。」說的是香港保衛戰時,加拿大指揮官羅遜准將犧牲的故事。不少紀念抗戰的人,都一面倒對當年日本侵略者恨之入骨;但這個故事出自吳軍捷口中,更讓人反思民族主義的既有想法。

現任香港抗戰歷史研究會會長吳軍捷,曾於新華社香港分社工作,一直致力在港推廣抗戰史愛國教育。「香港抗戰歷史研究會」原名為「東江縱隊歷史研究會」,由一群東江縱隊後人組成。記者劈頭問道為何改名,吳軍捷無絲毫尷尬,直接道出原委。

「香港有所謂政治因素,東江縱隊由共產黨領導,但香港的抗戰除共產黨之外,其實還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很多所謂愛國團體,紀念抗戰都只談東江縱隊,有很多人就不是太『buy』(認同)這回事。」今日他們舉辦抗戰紀念展,亦有提及國民黨、英軍、美軍等力量,甚至曾安排一比一美軍P40戰機模型來港展覽。當然,「東江縱隊勇救飛虎隊員」等事跡,仍然是每年的展覽重點。

「我記得後生的時候,曾經有段時間都很衝動,特別是文化大革命的時候,常嚷着要打仗,每個人都說要打,不怕第三次世界大戰。我父親講了一句:『你們沒有經歷過戰爭,不知道打仗有多慘,不要輕然說打仗!』因為他們都曾遭戰火連累,親眼目睹戰友中彈死去……」

吳軍捷的祖母和父親曾被日軍拉到啟德機場「揼石仔」,有日回家時發現姑姑餓死家中。吳父後來到餐廳做工,總會在日本人的咖啡中吐口水。及至十八、九歲,父親聽聞東江那裹有游撃隊,終按捺不住投身其中;叔父則加入了國民黨的游撃隊。戰後,吳父因曾參加東江縱隊,有「地方主義情緒」,在政治運動中受到牽連。

+10

【香港重光】戰爭的視角拼圖系列:

「被港獨」的「愛國青年」

經歷戰爭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