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灣泥頭車長期塞馬路  政府擬用配額限制車數

撰文:陳穎然
出版:更新:

泥頭山充斥鄉郊,影響生態,原來市區都受困擾。港島區的建築廢料通常運往柴灣公眾填土躉船轉運站,惟泥頭車只可經嘉業街出入轉運站,導致該處長期出現車龍,甚至迫使其他車輛逆線行駛。對居民而言,出入小西灣的車程由10分鐘變成30分鐘,飽受塞車之苦。土木工程拓展署擬以配額(allocation)限制車數,惟只適用於政府工程車,東區區議員黃健興擔心成效不大。

柴灣的嘉業街上有不少泥頭車。(google map)

現時香港共有4個建築廢物處置設施,接收公眾填料,分別位於將軍澳、屯門、柴灣及梅窩。公眾填料從建築、裝修、道路工程等產生,以混凝土、岩石、瀝青等組成,可再用於填海工程或加工成再造碎石料。

小西灣飽受塞車之苦

其他汽車因泥頭車佔去行車線,被迫逆線行車。(區議會文件)

柴灣轉運站主要接收港島區的建築廢料,但只有嘉業街可供泥頭車進出。自2008年12月開始啟用轉運站起,嘉業街便出現路面擠塞問題,後來政府部門控制交通,改善情況。黃健興表示,近兩年該處塞車情況越趨嚴重,出現更多逆線行車的情況,每星期他都會接到街坊投訴。根據去年東區區議會文件,高峰時有15輛以上泥頭車等候。嘉業街只有來回兩條行車線,泥頭車的車龍佔去一條行車線,後面的車輛被迫逆線行車過頭,險象環生,影響居民及上班族的過路安全。嘉業街是小西灣居民往返住所及地鐵的必經之路,通常乘搭小巴或私家車,車程約10分鐘,若遇上塞車,則需要半小時,嚴重影響居民生活。

土木工程拓展署表示,今年1月柴灣轉運站的泥頭車數量平均每日846架,較去年10月急升近兩成四,估計與港島東多個私人發展項目有關,因為多項工程同時進行,產生大量拆建物料。黃健興表示,該署曾指出柴灣轉運站最高負荷量約為600架,現時已不勝負荷。

去年1月,東區區議員向相關部門反映,政府僅以書面形式,呼籲業界避免於同一時段到轉運站,未能改善狀況。直到今年4月,區議員、土木工程拓展署、運輸署及警方代表會面討論,土木工程拓展署填料管理部擬以配額的形式限制政府工務工程車輛;並與大型工程負責人協調,與其他需要填料工程配對;要求部分泥頭車分流到其他接收站;及提醒泥頭車司機切勿於入口停車、打開蓋掩,使流程更暢順。黃健興說:「希望從源頭解決問題,減少車的數量。」惟因為署方難以控制私人發展商的泥頭車,執行產生困難,配額限制將只會用於政府工程,他擔心成效不大,擬於措施實行後3個月內與署方檢討。

柴灣工業區的塞車情況。(區議會文件)

去年1月,東區區議員向相關部門反映,政府僅以書面形式,呼籲業界避免於同一時段到轉運站,未能改善狀況。直到今年4月,區議員、土木工程拓展署、運輸署及警方代表會面討論,土木工程拓展署填料管理部擬以配額的形式限制政府工務工程車輛;並與大型工程負責人協調,與其他需要填料工程配對;要求部分泥頭車分流到其他接收站;及提醒泥頭車司機切勿於入口停車、打開蓋掩,使流程更暢順。黃健興說:「希望從源頭解決問題,減少車的數量。」惟因為署方難以控制私人發展商的泥頭車,執行產生困難,配額限制將只會用於政府工程,他擔心成效不大,擬於措施實行後3個月內與署方檢討。

泥頭車加骨灰龕 問題更嚴重

同樣位於嘉業街的嘉里柴灣貨倉,去年兩度向城規會申請改建成骨灰龕場,遭到議員及居民強烈反對。黃健興表示,每逢春秋二祭,拜祭地點必然大排長龍,將為本來已經擠塞的嘉業街增加負擔,甚至交通癱瘓。他又指出其改建申請所述的交通措施並不可行,並坦言:「如果城規會通過骨灰龕申請,那真的沒有辦法可以改善交通。」

累積環境影響(Cumulative environmental effects),即不同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會產生協同效應,對環境造成更大的破壞。當仍未解決的泥頭車車龍,加上骨灰龕場帶來的人流,將會為當區居民帶來更沉重的交通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