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車球2】冷門運動缺資助 運動員長期付出仍需自費買裝備出賽

撰文:李智智
出版:更新:

講求運動員「人車合一」的單車球,對控車技巧和體能的要求均屬高難度,雖然在本港發展近30年,有運動員表示,多年來嘔心瀝血代表香港出戰世界賽,獲獎無數,惟該運動在本港仍受冷待,不但難以獲政府資助,連訓練場地和資源都需運動員自行爭取,不少運動員因而無奈放棄。

4人作賽、節奏緊湊

源自德國的「單車球」運動,已具百年歷史,由89年引入香港的單車球,以2人隊制形式比賽,單車球聯盟副教練李浩俊(Leo)表示,單車球與足球的玩法類同,唯一不同的是單車球是以單車代替腳,去做控球、傳球、搶球及防守等。另外,單車球是實心,內裡擠壓著馬毛,外面用纖維包裹,相比足球缺乏彈性,以防止球滾動太快,或者太易彈出場外,影響賽事節奏。

單車球一場比賽時間僅為14分鐘,每半場是7分鐘,中間一分鐘休息,場內只有4人作賽,入球最多者勝,節奏緊湊,因此隊友之間的默契是成功入球的關鍵。

Leo稱,兩名隊友會以平衡方向互相配合動作進攻。( 洪業銘 攝 )

在進攻方面,Leo稱,兩名隊友會以平衡方向互相配合動作進攻,射球時用單車前輪射球,「主要是用腳的瞬間發力,加上單車入球的角度以及手把扭動的方向,去控制射哪個方位,主攻守門員難守的位置」。

單車球聯盟副教練李浩俊(Leo)表示,單車球是實心,內裡擠壓著馬毛。( 洪業銘 攝)

有攻自然有守,Leo稱,兩名隊員互相分配做「自由龍」,分別在2米及4米禁區圈內,用雙手或單車擋球。當球處於2米圈即「小禁區」,所屬球員進去後才可用手接球;當球處於四米圈即「大禁區」,對方可有一名球員進入。

雖然比賽講求速度,不過Leo強調,球員需要注意腳不能觸地,否則須回到自己隊方底線才可再出擊。若腳踏在地上時,碰到球或者阻擋對方球員屬於犯規。

單車球比賽中,球員需要注意腳不能觸地。(洪業銘 攝)

記者嘗試駕駛單車,發現莫說行走,雙腳站上腳踏都相當困難。Leo笑言,單車是「梗牙」(固定齒輪),踏前時會向前行,踏後則會向後,適應單車是不少初學者一大難關,「平均需一個月以上才成功駕馭單車,很多人因而打退堂鼓」。

香港單車球代表何永泰(Max)稱,單車球對體能和爆炸力的要求都很高,過往只有男性參加,近年雖有一、兩位少女參與,「但試玩一星期就退出了」。

香港單車球代表何永泰稱,單車球對體能和爆炸力的要求都很高。( 洪業銘 攝)

教練不足、場地不足 未有新血加入

培育精英是發展運動重要的基石,Max坦言,目前單車球難阻人才流失,並指出三點原因。他稱,首先,單車球講求高技術的運動,惟欠缺資深教練,難以提升技術,到目前仍未有教練課程培訓合資格的教練,「而現時3位考獲世界室內單車球總會認可證書的教練皆是本港『盤古初開』訓練的單車球球員,至今未有新血加入」。

「第二,是場地不足問題。」Max續稱,單車球需要使內室內運動場,因本港室內場地使用緊張,而該項運動冷門,一直無法額外申請練習場地,故主要依賴香港單車總會提供的東啟德室內運動場,由康文署資助,每星期訓練兩、三天,每次只有約3小時,訓練時間有限,故不少運動趴員會於日常空餘時間自行作體力訓練。惟他又透露長期受訓的運動員不足10人,「為免因而被署方撤銷場地,故需在透過舉辦成人及青年興趣班及訓練班,湊夠『法定』人數」。

他又表示,近年隨近年本地單車運動廣受注目,而單車球港隊在世錦賽和亞錦賽屢獲獎牌,該項目趁機積極向中小學生推廣單車球,助運動培育新血,但大部分場地只能使用學校室外運動場,未能符合該運動需要,而單車球器材更需運動員自付提供,令不少人卻步。

何永泰(左起)和李浩俊均希望政府支持單車球運動。(洪業銘 攝)

非「精英」項目 難獲政府、體院資助

「資金問題是發展單車球運動的困難」。政府在2005年設立了精英運動員資助計畫,精英運動員按照成績有不同程度的補貼,政府以計分制度決定一項運動能否躋身精英項目之列,從而劃分資助,而奧運等大型賽事為最高分。現時本港單車球仍無法列入精英體育項目,亦非奧運比賽項目,故難以獲政府及體院資助。

Max稱,目前本港單車球隊可就每年國際賽事向體院申請一筆過資助,然後就每項賽事的重要性分配金額,以10萬元為例,除教練費、領隊費、參賽費、旅費,每位隊員所獲得資助已所剩無幾,更需至少額外付1成的費用出賽。

另外,他又補充,由體院規定,運動員必須在亞洲賽獲得良好成績(第5名以上),且該亞洲賽要有4個以上的國家參與,才可獲申請獎金。由於過往亞洲賽事參與國家只有2至4個,縱使他取得到冠軍,跟花式單車的成績一樣,卻因賽事不足4個國家派隊參加,未能如花式單車運動員般獲得7萬元獎金,「故令不少運動氣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