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街.招牌】消失中的香港夜景?你不知道的霓虹招牌文化

撰文:撐場來稿
出版:更新:

一款招牌,背後反映一些社會文化和經濟模式。香港霓虹招牌背後又象徵了怎樣的文化呢?

【文章原刊於01撐場,歡迎下載香港01 app,與更多作者一同討論喜愛話題。】

香港招牌除了有霓虹燈,還有其他材質:水磨石、油漆、水泥、木、膠片、帆布和現代最常用的LED燈。

霓虹攝影師Greg Girard:「那些新的LED燈招牌看起來劣質而且沒有藝術感,在我長大的城市──加拿大的溫哥華,霓虹招牌曾經是城市景觀的一部分,但在70年代,霓虹燈於意圖更新和改善城市環境的嘗試中被禁止。它們都被認定是烏煙瘴氣的,俗艷的,與現代城市格格不入的。似乎每個城市都會經歷一段時期,因官僚被誤導錯判而摧毀那些正正令一個城市獨一無二的東西。」

【↓↓↓↓↓編按:按圖放大看香港各種招牌​!↓↓↓↓↓】

現在這一代,互聯網、社交平台令廣告的方式大為轉變,大眾低頭看手機,多於抬頭看街上招牌。招牌行業的式微,也反映了現代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轉變。

為何香港招牌難以保育?

招牌的消失,相信是自從多宗舊招牌墮下傷人的事件開始。自2010年起,政府便下令清拆有潛在危險的招牌。拆除招牌的費用可能只需要幾萬,但保留、改裝的成本卻以數十倍計。如果沒有政府資助,商舖、業主很自然會選擇前者。

招牌雖有保育價值,但難以爭取原地保留。拆下來的招牌,因其體積之大,也無法一一收進博物館,最終大部份招牌也只能運到堆填區。

西環森美餐廳門前的巨型安格斯牛霓虹招牌,於2015年遭拆卸,現在M+博物館作藏品。(「M+收藏霓虹」影片截圖)

正在消失的香港夜景

隨著政府帶頭清拆招牌,加上現代商舖多在網上宣傳,會投資製作招牌的商店實在少之有少。在以後的香港,相信招牌只會有減無增。當有一天,我們需要進博物館才能看到招牌,霓虹夜景變為香港的「歷史」,變為我們給子子孫孫說的一段「舊故事」。我們失去的,不只是招牌,不只是夜景,更是背後的本土獨有文化。

作為一名攝影愛好者,欣賞香港的招牌,本來只是出於藝術上的角度。而這次看了「街招」的展覽介紹,認識到招牌的意義不只如此。街道安全和文化保育的平衡,有賴政府部門和大眾的努力,但願招牌文化能在本土繼續維持下去。

畢竟,拆了香港的「招牌」,就如拆了香港的招牌。

相關資訊﹕
「城街.招牌」展覽
展覽地點:香港北角油街12號(港鐵炮台山站A出口)「油街實現」藝術空間
展期:2019年2月24日至5月10日
開放時間:星期一下午2時至晚上8時、星期二至日上午10時至晚上8時
免費入場

內容提供:LittleEggplanet 茄雲遊攝世界

【編按:文章題目為編輯所擬,原題為「城街·招牌展覽:正在消失的香港夜景?關於霓虹招牌文化,你不知道的事(下)」​】

(以上文章內容均屬用戶提供,香港01不為任何用戶內容而衍生或遭受之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