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拜山多花臣 上載相片做祭品 VR墓園幾可亂真

撰文:鄭秋嬋
出版:更新:

時移世易,現代人生活愈來愈依賴虛擬世界,日常生活照片上載社交平台,生活由互聯網主導。但將這些網絡互動擴展至傳統祭祀,又是否能成為未來的趨勢?有公司投資7位數字的資金設立收費網祭平台,連接社交平台的同時,設有手機apps,還計劃推出VR虛擬實景墓園,以科技創造新的生者與死者關係:生者吃一餐飯可隨時隨地上載圖片網祭死者,或者為每位逝去的人都立一本獨一無二的傳記,更甚者,可以大愛無彊地祭祀中外名人如孫中山。

「念恩網」由一對父子袁仕傑及袁思明創辦,行政總裁袁思明指父親年邁,要長途跋涉回鄉祭祖多有不便;而且親戚散居世界各地,難以相約聚首,創造「念恩網」能方便各地親友相約祭祖。

現實中,不同宗教的祭祀模式也不同,網祭亦如是。(羅君豪攝)
「念恩網」行政總裁袁思明及創辦人袁仕傑。(鄭秋嬋攝)

拍一張照片 供一份祭品

祭祀不一定是悲傷與眼淚,也可以是即興創意。「念恩網」是收費網站,需要註冊,並按年繳付會費。按照念恩網的祭祀示範教材,用戶可以選擇先人牌位的頁面,設立牌位後點選自訂祭品。這些祭品可以按照宗教儀式選擇,也可以發揮創意隨時隨地為先人度身訂做,除了傳統的三牲五禮,也可以用現代的電子產品,甚或即時分享美食、時裝在網站祭拜。

選擇了自訂的祭品後,可以拍下照片然後上載,並且自己為祭品改一個名稱,預算祭拜持續時間大概多久。在網站完成祭祀設定後,點選菜單中的祭品,祭品便會自動擺放於熒光幕的桌子上。

不同的宗教背景人士,祭祀方式有所不同。網祭也可以有不同宗教的祭祀模式,包括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袁思明說:「道教的祭祀活動較多,祭祀用品也較多,有肉有花。佛教及天主教則相對比較簡單。」

自訂祭品需改一個名稱,並預算祭品持續時間。(網站截圖)

為每位先人 在雲端立一本傳記

另外,網站也可建立家譜或族譜,上載先人資料為先人立傳記,隨時隨地上網看傳記思念逝者。網站設有先人紀念頁,子孫上載先人的生平事蹟,包括相片、聲音、家訓、影像、喜歡的音樂等資料到網站的雲端系統。傳記會以時間軸的方式呈現先人一生,子孫亦可隨時打開網站或手機app翻開資料,悼念先人。

族譜系統可連繫不同在世族人的社交帳戶,包括個人電話、電郵及社交平台帳號。當其他子孫發起個人或多人的祭祀活動時,相關族人會收到電郵及手機app通知,並能回覆是否參與是次祭祀。

網祭也可以上香,不過只是按一個選項隔著螢幕上香。(黃永俊攝)

風水寶地有得揀 虛擬實境墓園 

袁思明指網站第二階段計劃推出虛擬實境(VR)墓園服務,讓用戶挑選風水寶地,並結合VR眼鏡,體驗臨場祭祀。發佈會上,袁思明示範於添馬公園的草地上設立墓園,並讓在場嘉賓體驗VR墓園服務。

風水寶地選址添馬公園。(鄭秋嬋攝)
香港佛教聯合會董事釋智鴻法師於發佈會上體驗虛擬實境(VR)墓園服務。(鄭秋嬋攝)

推動新祭祀文化 中外名人也上網

另外,他們亦計劃將中外名人的生平事跡羅列於網站,如國父孫中山。袁思明指希望藉此推動新的祭祀文化。他說20年前無人接受火化,如今卻很普遍,市民需時間接受網祭文化。他亦預計不同宗教接受程度不同,部分如天主教及基督教的人士,會較快接受新的祭祀形式。

網站行政總裁袁思明示範祭祀孫中山。(鄭秋嬋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