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藝術家駐港街頭 與街坊齊編五彩地氈 展示廢物再造力量 

撰文:盧瑛婷
出版:更新:

上星期四下午的跑馬地熙熙攘攘。三條馬路中間交匯形成的行人通道上,來自日本的藝術家田口行弘(Yukihiro Taguchi)正在一塊路牌下用五彩繽紛的布料編織,身旁掛了一個「織」字紙板。
形形色色的人們經過,有人匆匆望一眼走開,有人好奇加入一齊編織,將曾被廢棄的布料重新創作成生活用品。田口行弘說,這是「延續布料的生命」。

在Yuki眼中,廢棄物料總是潛藏巨大的可能性。(盧瑛婷攝)

廢棄物料到了田口行弘(Yuki)手上,總好像突然有了魔力,棄置衣服和環保袋轉眼就變成地氈、手袋、布幕等等,沒人要的竹枝變成工作檯。而改造工程可以隨時隨地發生,譬如在街道上:於跑馬地三條馬路中央,在一塊指示着醫院方向的路牌之下,他把從深水埗和跑馬地搜尋回來舊衣衫,剪成一條條布條,然後繫在路牌的兩根柱子上,再打上結,就開始編織。

一個路過的學生好奇地加入編織。而對Yuki來說,在創作過程中與周遭人互動亦是最有趣的一部分。(盧瑛婷攝)

想像那件衣服的故事

不同顏色的交錯,可以很隨意亦可以很有計劃,依手上的材料而定。「你創作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讓人們懂得廢棄物料升級再造的潛力和力量。」Yuki說。此次他作為六廠基金會的駐場藝術家,正在香港進行為期3個月的駐場計劃。

Yuki從深水埗、跑馬地蒐集了棄置衣衫,再剪成布條。(盧瑛婷攝)

整日不休地流連街上,Yuki有各種各樣蒐集創作材料的方法。有時候他會檢查垃圾桶或巨大的垃圾箱,有時候他坐在衣物回收箱旁邊剪布條,見到有人過來捐衣服,就請對方將衣物給他。

對他來說,在商店買材料不過是一次性的金錢交易,隨時隨地都可以發生。材料若是在街上撿來或由別人給他,溝通和聯繫就會發生。「當我在街上找到別人丟棄的衣服,就好像與別人的生命發生了聯繫,我也會想像那件衣服的故事。」

Yuki在堅尼地城海傍創作的作品。(受訪者提供)

和街坊互動不斷

搜尋物料和編織的過程,也是深入了解所處社區的時候。「我喜歡在街上觀察不同的人,他們也令我更好地了解那個地方。譬如總會有很好心的清潔阿姨幫我蒐集紙板。」Yuki說。

在跑馬地那個下午,伴着喧鬧的車聲,Yuki從最開始的一個結,到慢慢將布條編織成形,用途可以多種多樣,譬如地氈。小朋友們放學經過,好奇地望着他,他便邀請他們一起編織,教他們如何將布條穿過縫隙。

之前,他在荃灣、灣仔和土瓜灣等地表演過同樣的魔法,在街頭創作。在堅尼地城海傍,他將環保袋與其它物料裁減成細小的三角形布塊,縫紉成鮮豔的布幕迎風飄揚。在土瓜灣,一間燒味舖的老闆友好地讓出店門前的空間,讓他得以在簷篷下編織,街坊們經過,又會好奇地問這是什麼。

Yuki在土瓜灣一個燒味舖的簷篷下編織。(受訪者提供)

廢棄物與生活再聯繫

六廠基金會策展人(社區參與及共學項目)盧樂謙(阿謙)說,Yuki街頭創作最得意的地方,是可從中見到不同區不同人的參與意欲亦很不同。「譬如土瓜灣和荃灣,你一擺出來人們就自然走過來了。」

阿謙認為當大家慢慢懂得通過編織等傳統工藝去升級改造廢棄物料時,亦是為自己提供多一個選擇——除了購買,亦可以自己嘗試動手製作。正如Yuki選擇在街道上創作、與街坊互動,「當他編織出來的布料成為袋子、衣服等等,大家會準確知道它們是在哪個位置、被什麼人製造出來的,會令人一同去思考為什麼不知道自己的食物、衣物來源。」

而對Yuki來說,一件衣服穿一兩年可能就被棄置,它們的生命隨之結束;但當他從街上找到了它們進行創作,就好似延續了它們的生命,給予它們新的故事。從中,市民也可重新審視自己,思考如何通過對廢棄物料的再利用,一點點地改變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