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太「膠」唔好玩?設計師邀台北市民參與 建真·刺激遊樂設施

撰文:林綺琪
出版:更新:

學校、屋邨附近的公園,是小孩的聚腳點。從前公園的設計很多元化,蜘蛛繩網、鐵攀架、雙旋轉滑梯,如今不再,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千篇一律的塑膠組合。安全性高了,小孩卻難以尋求挑戰性。
台灣於今年初聯同西班牙的環境藝術團隊,推行「Re-create台北鄰里公園翻轉計劃」(Re-create計劃),利用廢棄建材在台北市內的公共空間建設公園,台北市民全程參與其中,哪一項遊樂設施好玩、如何設計皆可給予意見。

「兒童志氣公園」的二手水塔內,竟是一個波波池。(都市酵母圖片)
公園內的水塔是企業的廢棄物,經過切割、重組及清潔等程序後,即可設計成波波池、隧道等遊樂設施。(都市酵母圖片)

鑽進水塔內,原來是個波波池,玩過後還可以在旁邊瀡滑梯回到地面;超大型的鞦韆就在不起眼的天橋底,只要小孩夠膽,想盪到多高也可以。這些遊樂設施,都是「Re-create計劃」下的產物。

計劃由台灣設計團隊「都市酵母」及西班牙環境藝術團隊Basurama提出,團隊希望能針對台灣公園單一化的現象,重新思考公共空間使用的可能性,讓人的參與成為設計的一部分,並將千篇一律的環境,轉換成不斷刺激創意成長的地方。

因此,團隊於今年開始在台灣講解理念及尋找可用建材,8月至10月期間於台北市內,一家幼稚園旁的空地、以及天橋底推行「兒童志氣公園」及「市民鞦韆實驗基地」兩個實驗計劃。

設計團隊在水塔內部鋪上不同的物料,讓小朋友在遊玩時在更多的感官體驗,加強他們的思考。(都市酵母圖片)
除了波波池,水塔亦設計成隧道,讓小朋友可以「捐窿捐罅」。(都市酵母圖片)

對公共空間的重新想像

團隊搜集了不同大小的廢棄水塔,經過切割、重組及美化後,製成滑梯、隧道及波波池;又運用廢棄的路燈柱、舊輪胎等,重新焊接成大型鞦韆。在計劃開始前,當地市民及義工亦有參與設計團隊的會議,表達自己對公共空間的意見,讓團隊設計更貼近市民真正的遊樂需要。如鞦韆所在地、鞦韆架的黃色設計也是由街坊共同決定。

計劃發言人表示,經過3個月的試驗計劃,由於兒童志氣公園附近的幼稚園及居民希望還原本來的空地,以供他們作其他用途,故志氣公園的設施現時已經拆除。市民鞦韆保留下來,經台北市政府文化局爭取,將延長實驗期至明年二月。

設計團隊利用不起眼的橋底空間,設計成超大型鞦韆及繩網。(都市酵母圖片)
兩項遊樂設施均有市民參與設計,令他們重拾對公共空間的想像。(都市酵母圖片)
香港屋邨公園的遊樂設施,現在一般是安全性高的塑膠組合。(李澤彤攝)

根據當地傳媒的報道,是次實驗計劃中的遊樂設施尚未通過安全檢測。發言人表示,由於設施屬臨時性裝置,無法按照現有公園設施的安全規範製造;但團隊已將警告標示放在公園入口,讓市民在平衡挑戰、安全、刺激與好玩之後,盡情體驗遊樂設施,同時亦對自己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