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坑曾擁90間車房?七旬車椅維修師憶述威水史:我整過霍英東架車

撰文:黃泳樺
出版:更新:

大坑,因水流沿着一條大坑,從畢拿山流經現在的大坑附近一帶,再流入海中而命名。
如今的「新大坑」還有些地產經紀,竭力向拉着行李箱的遊客兜售新樓盤。這個隱身於中央圖書館後只有萬三人的百年舊區,沒有超級市場、便利店,連提款機也缺乏,聽起來大坑像舊部落,現在卻充斥新舊食肆和車房,還有一間碩果僅存的「 黃仔汽車座椅維修」。
攝影:龔嘉盛

黃伯說:「得閒咪坐在入面,偷懶瞓覺囉。」

食肆林立前  大坑曾有近百間車房

黃底紅字招牌寫着「黃仔」,從鐵皮檔走出來卻是個黑黑實實的白髮老人。原來黃仔早已變黃伯,快要七十歲。

聽到要訪問,黃伯自然地半靠路邊的私家車,一隻手臀擱在亮白車頂上,側着身說:「問吧。」黃太在他身後,坐在路邊幾乎貼着地面的矮凳,彎腰前傾,自顧剪起指甲。兩個人如在家般舒適,聊起往事來。大坑曾有90多間車房,單是維修汽車座椅就有5檔,如今只剩下黃仔一檔。黃伯敢說,現時全港只維修汽車座椅的都不過3、4檔。「大部份都搬上大陸,現在都冇人做啦。」黃伯未說完,黃太搭嘴,「別人發咗達走咗嘛!我們冇發達咪在這裡。」黃伯沒應,卻笑得瞇起雙眼。黃伯未有交代沒有發達的原因,修一架名車座椅賺多少,他都說忘了。黃太欲繼續,黃伯一聲「不要嘈啦!」後便開始訴說租金高啊,食肆也捱不住的老生常談。

上世紀初,第一輛汽車在港面世後,第一間汽車修理車房在灣仔設立。大坑亦由客家村演變成汽車維修業集中地。2004年,第一間咖啡店「Cafe on the corner 」因租平進駐這個寧靜舊區,小試牛刀隨即成功突圍。大坑逐漸成為小商戶實現夢想的地方。2006年,八條街更組成「食街」,新舊鋪共融,重現舊區活力。不過,新蒲點開始惹來地產商覬覦。2012年,有賣家橫掃店鋪,搶高租價,千呎車房由二萬加至八萬。吉鋪湧現,豪宅項目卻陸續上馬。

記者好奇,為何黃伯只做維修車座椅,原來又是一個收樓的故事。從前,他住大坑禮賢街,打理一間細小的車房,只容得下一輛車,修車也要一個月。人家有大車房,早就發達上岸。1984年,黃伯還未發達,樓便收了,家搬了去北角,搬到隔離街不足200呎的舖位,這間舖連一架車也放不下,唯有變為維修汽車座椅。一個街檔,像沒有深度似的,剛巧放得下一張小木枱,枱上亦只可放兩碗黃太買來的紅豆沙。預先做好的座椅,放在街邊,一卷卷座椅皮布塞滿整個空間,只餘下一個位置讓黃伯坐下來。物價飆升,幸好良心業主加租也是按通漲加,加幅合理,黃伯才一直做下去。近年,大坑食肆林立,黃伯指從未光顧,每天也是吃老婆從北角帶來的飯菜。記者笑言,是住家飯好味才不吃其他吧?黃伯笑而不語,又說:「她呀,來到都嘮嘮叨叨說我。不過我都由她,嘿,我當耳邊風。」兩口子繼續吵吵鬧鬧,所以黃伯說不覺大坑寧靜,相反以前的大坑很熱鬧。

大坑內街街道狹窄,黃伯每天的生活都被汽車包圍。
工具是老師傅自製,再傳給黃伯的,超過60年歷史。以前,黃伯都要徒手上扣,手指早已變形。

英國佬用靚野 的士佬最緊要快

半世紀前,當黃伯還是黃仔,有些「威水史」。的士座椅以外,他也修過英國巴士、小巴、名車、跑車。英治時期,巴士的座椅大多都是絲絨布,花花碌碌的格仔紋,甚是氣派,成本不算高,美觀卻不耐用,易髒,黃仔卻理所當然說:「英國佬當然用英國貨啦,不過英國車好遲鈍。」他較喜歡日本人的用心,會不斷改良設計。回歸後,汽車多由日本進口,座椅改成耐用的人造皮。修了半世汽車座椅,有些位置,黃仔一生都未坐過,如名車、跑車,「請我都不坐啦,不用做嗎?」黃仔沒有羨慕。

大坑道剛好把大坑分成兩部分,山上是老牌豪宅,如龍園。山下是一片唐樓、老店,和車房。山上的人不與車房的人同住,來往只有修車一刻。黃仔說最「威」算是修過霍英東的車,能修車也是叨大車房的光。90多間車房之間關係曖昧,有時就如一間大工廠,規模大的車房接到生意後,會分發到小車房,各司其職,噴油,燒焊,維修,既競爭又共生。修名車也不一定是好事,收入倒是要扣點給司機、大車房,到修車師傅手的只有六成。黃仔早已見過霍英東,他常在中華遊樂會出沒,也見不過不少明星慕名到大坑,但沒有一個說得出名字,「有錢人、沒錢人都不過是人,有人畀幾萬元的絲絨座椅,他自己坐得起就得啦。」

看着小巴座位由九座、到十四座,至今十六座,黃仔自言老了,修不到那麼多座椅,司機也因「平靚正」回內地維修,他只能修修的士座椅擺了。裁皮、縫皮、換海棉彈弓,釘皮,步驟不多,難嗎?黃伯笑了笑,認真說:「老實說,都是求其做,過到骨就得啦。」老師傅一般重視自己手藝,如此坦白,以為黃伯謙厚。黃伯定晴看我,說了幾次不知怎形容:「沒什麼手藝不手藝,的士佬最重要不是耐用,是快呀,搵食嘛!」的士司機不用放下車,只要一通電話,一小時後便可以來換座椅。「佢一嚟,一拆一裝,就走得。要等?的士大佬不用錢也不光顧你啦,要搵食!」的士司機多是拖至一年一度的政府驗車才肯來,修修那被買菜車刮破的座椅,「的士三年就劏(報廢),當然是爛到盡才來。」黃伯明白司機辛酸,還是那句:「搵食嘛!」

來大坑的人都是揾食,但黃伯才是大坑真正「揾食」的人。

不足200呎的舖位,每次只能屈身一人。

大坑沒大坑 還剩下什麼

黃伯總說沒什麼好說的,訪問幾乎都是一問一答。他忽然主動問:「你看過大坑舞火龍嗎?好熱鬧。」黃伯指指着那棟殘舊建築,「有關舞火龍的歷史(文物)會搬到那裏。」2012年,政府砍掉樹木,把最後一段的大坑封掉,改建成名為「火龍徑」的石屎路。於是,我問了個殘忍問題,大坑正慢慢改變,怕舊東西都消失嗎?黃伯沒什麼反應,只拋出一句:「也不怎樣。」他鑽回店內,翻了翻雜物,秀出不少外國人為他拍的照片,喃喃自語:「這個角度取得不錯。」他又指有不少國際學校帶學生來考察,一直站在他店前云云。當大坑沒大坑,只因珍視的都不是本地人。

有外國遊客回國後,特意把相片寄回給黃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