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頂盧吉道27號一級古蹟前住客:其實大宅是豬頭骨

撰文:何雪瑩
出版:更新:

起初,親戚叫姚吉甫醫生入住這幢山頂百年大宅時,他是拒絕的,因為他覺得自己不認識這幢大宅,不能叫他住就馬上住。面對眼前這幢位於盧吉道27號的萬呎英式大宅,維港美景盡收眼底,誰能拒絕這個誘惑?2012年大宅轉手給一位商人,銳意發展成精品酒店,民間團體收集了14萬個簽名反對。大宅去年底被列為一級古蹟,業主主動放棄建酒店,這樣的結果,可能證明姚醫生當初的猶豫是對的:「住在一級古蹟內,真是有苦自己知。」
攝影:潘思穎

盧吉道27號大宅建於1914年,是愛德華式建築。

路闊兩米  發展商申改建酒店最後撤回

根據報導,2012年紡織商人陳天生購入盧吉道27號一幢建於1914年的大宅,並向城規會申請改建為精品酒店。當時一班街坊連結起來,以「美港聯盟」的名義反對申請。姚醫生是其中一員,他主要負責提供交通數據,證明盧吉道不能負荷酒店帶來的車流。姚醫生於1999年至2012年間住在這幢大宅:「這條路我出入過萬次!」

然而一般間中才上山頂的香港人,別說沒為意那裡有大宅,實際上連盧吉道可以行車也不知道。從山頂廣場步出,往山頂餐廳方向走,只見到一條平緩的「家樂徑」入口,行山客和活潑的狗步出,路只有約兩米闊,目測一輛稍大的汽車也不能駛入。從盧吉道遠眺,是無遮擋的維港景色。

1997至98年之間,姚醫生一位遠房親戚買了這間大宅:「買這間屋的人應該沒有受過教育。」他笑說:「佢有啲錢,就想住山頂,被人昆去盧吉道。睇樓的日子想必是一個周一早上,無人行無車出入,見到個景咁靚,誰都心動,而且咁平,只是兩億幾,於是立刻決定。但他本身不開車,也不考慮配套和實際問題,買樓後先知咁大件事。」

由山頂廣場轉入盧吉道,路闊兩米,盡是這樣的彎位,一架車出入也有困難。

對於一般香港人而言,兩億幾的物業是天文數字,但翻查紀錄,2016年位於山頂聶歌信山的獨立屋呎價逾8萬元,周星馳曾居住的普樂道獨立屋實用呎價叫價逾20萬,盧吉道27號總面積兩萬呎,樓面面積1.2萬呎,2012年的成交價「只是」3.83億元,3萬餘元一呎,原來真的不算「貴」。

姚醫生在英國居住廿幾年,擁有的第一座物業是位於倫敦北部一幢600年的房子,他第一次看到盧吉道大宅便感奇怪:「這幢大宅咁靚、咁舊,居然沒有列為古蹟?」這位親戚放租給他入住,但要令一幢百年大宅符合現代人居住條件,得先大興土木。古董車和古董相機是姚醫生的兩大嗜好,在英國也見慣老房子,「英國人起樓起得靚,買樓住一世,無換樓的概念,(隨便一位)陳生陳太住的閒閒地都是二、三百年樓」,於是他裝修的第一定律,是尊重歷史。

五位新加坡師傅裝修年半  復原百年舊貌

香港的舊建築保留不多,翻新房子的技術和材料亦欠奉。於是他到出自同一建築師手筆的盧吉道28號參觀、讀書、上網、到政府部門看舊資料、在英國聘請顧問,盡量回復一百年前的原裝舊貌。「首先是所有原裝木框、地板都要翻新,做好防水,一樣用得。所有門柄和窗的把手都是青銅做。屋內的樓梯比大宅更舊,是前兩任業主從Hong Kong Club買回來駁上去。分體冷氣和窗口機都不能裝,只有中央冷氣才不會影響外觀。房子於1970年代裝修,我把它們拆掉,盡量做到跟原裝一樣。」

他說新加坡還保留很多英式大宅,於是從當地請來五位有經驗的師傅住進大宅,把原裝舊傢具翻新之餘,也因為外來現成傢具因交通所限搬不進去,於是在大宅裡造傢具。如此裝修了年半,1999年姚醫生一家五口和六位傭人才搬進去。那是房子還沒有評級,姚醫生做這一切,都不是因為法例要求。

這些「麻煩」只是開端。

(盧吉道27號大宅原裝內部照片請按此:http://gwulo.com/atom/14297http://gwulo.com/atom/14298

27號旁的26號AB及25號正在裝修。現時盧吉道不少單位都沒人入住,姚醫生說,當時27號起酒店的消息,令附近的業主希望待價而沽。

停電停寬頻低水壓冇電話網絡

內部裝修好了,但有些外面的事裝修不來。盧吉道位於龍虎山郊野公園範圍內,沒有排污系統。「於是每間屋有沙井和化糞池,住戶人口太多,化糞池處理不來會有異味。污水在化糞池沉澱後,較乾淨的水會經泥土排出屋外,一直流出來,樓下干德道食道應。」

「大宅無煤氣,要靠一罐罐的石油氣,但不會送到屋門口,法例規定要特定車種才可以送石油氣,不能駛入盧吉道,只會送到路口,唯有請尼泊爾工人用車仔推入屋內,一次兩罐,推上門外的斜路,試過碌返落去。那種艱辛沒人知道。」

「避雷針成日壞;一個月跳一兩次fuse(保險絲);水壓不夠,扭開個水喉滴滴滴;電視長期有雪花,十幾年都搞唔掂,好在後來有數碼電視。每次打完風行完雷,寬頻公司拎住半打modem(數據機)上來換。試過校好電子鬧鐘起身返工,但第二朝睡過頭,因為停過電鬧鐘停咗。手機訊號長期得一格半格或者無服務,要靠傳呼機。」每次有維修工人出入須填記錄,這本簿已經幾吋厚。「維修師傅出入密到,看門隻狼狗都認得他們,不會吠。」

從盧吉道27號門外鳥瞰維港。

白車、消防車不能駛入  所有工人學急救

不過狼狗有一次遇上敵人。「半夜箭豬爬入屋,狼狗於是跟箭豬打架,被箭豬放箭,幾乎篤盲隻眼。」姚醫生於是開車帶狼狗就醫,可那天是周日早上,是最多遊人行山的時間,不夠兩米闊的車跟行山人士爭路,人讓車,車讓人下,擾攘近半小時,才走完那條一公里的盧吉道,成功到達山頂廣場。

救護車和消防車自然也不能駛入。「試過老人家碌落樓梯,要抱佢出去山頂路口上白車。」急症科出身的姚醫生對這方面異常敏感,六位工人齊齊到灣仔鄧肇堅醫院報名學急救。大宅花園的泳池除了用來游水,更裝上消防泵,一旦火警也有水救火。每次打風後,尼泊爾工人必須早上五點外出一轉「掃一次場」,把路上的大石樹枝搬走,否則姚醫生和家人不能開車上班。

這些生活不便,令姚醫生高呼頂唔順,原來遠房親戚早已暗地放盤十幾年皆無人問津,直至2012年賣給新業主,姚醫生終於與家人於2012年遷出。「其實大宅是豬頭骨,100年來只易手數次,這樣不食人間煙火的地點,只有西人才不介意住。」

「山頂這個社區,有自己的生態平衡,外人一搞就會亂。」姚醫生這樣說,一來他認為起酒店的決定荒謬,政府各部門不反對這個計劃更是匪夷所思,二來是,盧吉道的社區實在有其獨特之處,下集將會解釋盧吉道和大宅的歷史,以及社區各成員的有趣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