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灣港鐵站是雀鳥蒲點,還是衛生黑點?專家:與鳥相處有學問

撰文:陳銘智
出版:更新:

位於長沙灣元洲邨的長沙灣站A3出口,經常有野鳥聚集,動輒數百隻雀鳥同時飛起,蔚為奇觀。但是這個雀鳥的「蒲點」卻是當區居民的衛生黑點。民協的當區區議員指野鳥聚集源於有人餵食,滋擾居民多年。而團體「城鳥鄰居」(HK Neighbirdhood)曾帶團到沙灣舉行社區觀鳥導賞,成員張泳渝表示,餵飼野鳥的人可能出於好心,但此舉其實會改變牠們的習性,長遠改變其生活方式。

街坊:有人餵飼 見慣見熟

港鐵長沙灣站在長沙灣道的出口有3個,一個位於元洲邨,另外兩個位於長沙灣道與東京街交界的十字路口。惟獨只有一端的A3出口,每日皆有上百隻雀鳥聚集,不止出口蓋頂,更站滿旁邊一塊空地。出口的當眼處貼有告示,提醒途人切勿餵飼野生雀鳥。

搬到深水埗半年的李姨說,雖然不知道那群雀鳥何時開始聚集,但不時路過這裏,見慣見熟的她估計這裏聚集了二百隻雀鳥。「我雖然沒見到人餵雀,但是見到雀鳥在地上吃東西,沒有人餵食,牠們又怎會逗留?」她更說,有時會見到雀鳥飛到屋邨平台逗留,甚至站立在住戶的窗口。

本港市區某些公眾地方經常有大群雀鳥聚集,造成噪音和公眾衞生問題。(資料圖片 / 陳銘智攝)

民協的深水埗區議員梁有方指,野鳥聚集港鐵站出口,於90年代末開始,自2010年元洲邨五期落成後便轉趨頻密。「當時街坊投訴,野鴿在冷氣機頂築巢,叫聲滋擾,又擔心牠們遺下鳥糞,影響衛生。」他指負責處理相處事務的漁護署,沒有提出具體改善措施,並稱動物受法例保護,不可隨意捕殺。而食環署則負責檢控餵飼野鳥的市民,但他說收效不大,至今他仍目睹過市民隨街灑下雀粟,或把飯焦拋上港鐵站出口頂蓋。

「現在平台花和出口頂蓋已經放置防鳥刺,以免牠們逗留。不過有愛鳥街坊見到,又會向我投訴此舉不人道。」梁有方補充。

現場掛有食環署告示,警告市民不要擅自餵飼野鳥。但議員梁有方指,食環署檢控收效不大,問題依然存在。(陳銘智攝)

城市雀鳥你又認識幾多?

一見到雀鳥聚集,市民難免聯想起禽流感,需要政府加強檢控、清潔。但是雀鳥本身姓甚名誰,有甚麼特徵,很多人每天都聽見鳥鳴,卻一無所知。

1月7日及14日,「城鳥鄰居」(HK Neighbirdhood)在長沙灣舉辦社區觀鳥導賞團。愛鳥之人、導賞員張詠渝(Pamela)特地視察港鐵站出口。張泳渝說長沙灣較常見的雀鳥有樹麻雀(Tree Sparrow)、珠頸班鳩(Spotted Dove)、紅耳鵯(Red-whiskered bulbul)。「麻雀耳羽呈黑色,叫聲是『chip-chip-chip』。珠頸班鳩得名於頸環呈班點狀,叫聲是單一、延長的『咕』,紅耳鵯叫聲像哨子,是急促的『咇』,因為耳羽紅色而得名。」

她還提到一隻黑羽、紅眼,名叫噪鵑(Koel)的鳥,說將近天光、凌晨3、4點的時候,牠便鳴叫,聲如『Ko---el......Ko---el』,是牠英文名的來源。

野鳥也會停留在地面覓食。當中常見的有白鴿、珠頸班鳩、麻雀、噪鵑等,牠們的聲音不少人都曾經聽過。(陳銘智攝)

她表示A3出口上方已放置防鳥刺,但雀鳥依舊聚集在沒有防鳥刺的一邊。她解釋因為有人定期餵鳥,令雀鳥認定這個範圍可以「又食又拎」,所以牠們大量聚集在此。她認為有心人餵雀雖然出於好意,但是餵飼這個行為以及餵飼的食物皆會影響、改變雀鳥的習性。「最好不要過度介入雀鳥的生活。」

問到該如何處理城市中人、鳥共存的關係,張泳渝認為防鳥刺治標不治本,「就像露宿者的處境,政府封起一個位置,牠們便另覓棲息地。問題在於,如何教育大眾不要出於好心,經常餵飼雀鳥。這其實是一種干擾自然的表現。」

至於成為蒲點的出口頂蓋,可見上面沾滿鳥糞。如果正值禽流感肆虐,市民應該十分憂慮這裏的衛生情況。(陳銘智攝)

香港過500種雀鳥棲居

2014年成立的「城鳥鄰居」(HK Neighbirdhood),宗旨是以居於社區的雀鳥為橋樑,連結人與自然生態。張泳渝分別在去年12月和今年1月,在天水圍與長沙灣舉辦社區觀鳥導賞團。她說,根據漁護署紀錄,香港錄得逾530種雀鳥,當中20種經常出沒市區。

與張泳渝合辦天水圍社區觀鳥導賞團的小宇則說,平常街坊對雀鳥認識狹窄。透過詳細介紹各種市區常見的雀鳥,包括其外貌特徵、叫聲,可以拉近人鳥之間的距離,用另一種角度觀察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