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者壓力|10本「天書」出版 陳曉蕾:需要社區人士共同協助

撰文:黃煦緻
出版:更新:

本港正步入高齡化社會,預計到2039年,有三分之一人口超過65歲,照顧需求日漸龐大。照顧者往往需要花大量時間及心力照顧家中長者,加上少子化及移民潮、本港照顧制度不完善的多重影響下,照顧者壓力隨時「爆煲」,近年也出現悲劇。

資深傳媒人、「大銀」總監兼總編輯陳曉蕾表示,隨着政策改變,近年政府、社福界、基金會亦推出不同新服務,記者團隊整合及比較各種社區資源、訪問專家建議及照顧者心得,將此結集成書,推出《大人照顧者》一套10本的叢書。讀者只需掃二維碼就能得到相關的社區資源資訊,同時書中亦有不少「筆記位」,讀者可隨時紀錄被照顧者的需要,「第二個人攞起(本書),都可以照顧被照顧者。」她期望有「天書」在手,與照顧者同行,能夠提供照顧者所需。

港醫護及社福結構不完善 讓照顧者壓力「爆煲」

《大人照顧者:社區資源篇》一書中提到,本港照顧者人數高達112萬,當中包括長者、長期病患者及殘疾人士。在職照顧者每周的照顧時數,超過港人平均每周工時中位數的44小時,而非在職照顧者的照顧時數更高達每周80小時。

陳曉蕾表示,隨着人口高齡化,對照顧者需求越多,但原本可以成為照顧者的一群人,因移民潮而離開;加上本港醫護及社福界的結構不完善,令照顧者「好難去照顧」。她舉例指,台灣有長期照顧政策,「照顧者有好啲system(系統)理解點樣攞資源」,又以澳洲為例,澳洲公私營醫療體系合作良好,惟香港「撞晒車......公營等唔到,私營又畀唔起」,而且政府推出的「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試驗計劃」又設有資產審查,再決定給予多少金額的服務券,她形容十分複雜,亦不像台灣及日本有專門的個案經理「教點用」,種種現狀讓照顧者壓力「爆煲」。

十書包含教找鄰居到社會資源 移民前可如何安排

隨着政策改變,近兩三年政府、社福界、基金會亦推出不同新服務,但陳曉蕾指很多人都不知,「如果識得搵人幫,件事就無咁難!」照顧長者不單靠照顧者本人,更需要社區人士共同協助,包括鄰居。

鄰居往往是最先發現長者出現游走、大吵大鬧等「奇怪」行為,並察覺其或患上認知障礙症。《鄰居長者 還好嗎?》一書提到,鄰居可與照顧者建立信任關係,適時伸出援手。其中有一故事:Nathalie與患有認知障礙症的母親分開居住,並交由兩個外傭照顧母親,Nathalie亦與相熟的鄰居交代母親患病的事。近年屋苑需強檢、母親吵鬧的時候,鄰居亦會主動通知及關心Nathalie。

《大人照顧者》10本「天書」,《社會資源篇》訪問超過20間機構,整合政府及坊間機構的暫托、社區照顧等資源;《求醫篇》及《藥物篇》結合公私營求診方法,講解服藥的巧妙,陳曉蕾舉例說:「點解(被照顧者)成日半夜去廁所,去到屋企人唔敢瞓?發現原來臨瞓前食藥,副作用係利尿。其實只要將藥改朝早食,夜晚就唔使成日去廁所。」

《移民 父母點算?》介紹子女如何評估父母健康、社交的需要,而制定及申請相關遙距照護安排等。讀者可掃描書內二維碼得到相關的社區資源資訊。

讀者只需掃二維碼就能得到相關的社區資源資訊,同時書中亦有不少「筆記位」,讀者可隨時紀錄被照顧者的需要。(盧翊銘攝)

書中「筆記位」寫重點 讓第二個人拿起都懂怎照顧

每本書亦特設不少「筆記位」,讓照顧者紀錄被照顧者的日常所需,陳表示,萬一該名照顧者不在,「第二個人攞起(本書),都可以照顧被照顧者。」她又指,書本的設計也是能夠一手拿起,希望照顧者在閱讀的時候「壓力無咁重 、容易啲入手」。

讀者更可在書本的摺頁下載「大銀」及博愛醫院合作的「啱傾」手機應用程式,讓照顧者如遇難題或分享心得,可隨時隨地在APP與同路人傾談商量。

「大銀」項目總監勞敏琪表示,程式於去年啟用,內設置的聊天功能於今年2月啟用,至9月為止,已有超過7,000個聊天訊息,用戶可於各個群組的聊天室內交流心得、大吐苦水,用戶更可在程式內發文分享所思所想。「照顧工作無model answer(標準答案),有好多突發性事件如果有同路人支援 ,可以分享實戰經驗、明白(對方)難處。」程式內更有不同線上活動供照顧者報名參與,同時設有聲閱讀照顧者課程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