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親水】1,180公里海岸點用? 龍舟友自發建下水樓梯、浮板

撰文:顏寧
出版:更新:

前年的施政報告提出推廣親水文化,然而現時水上活動的配套設施可謂乏善足陳。位於香港仔鴨脷洲的海濱一直是不同龍舟會操練場地,沿岸的上落設備皆是民間自發建成。立法會議員姚松炎及建築師等人建議,民間可自發嘗試建親水設施,同時政府逐步開放海濱。

到達龍舟停泊位置時,需先使用梯級到達水面再乘搭浮板,以人力拉扯繩索前往放置船隻的浮箱上。(顏寧攝)

香港仔鴨脷洲以往是漁民聚居的地方,海濱活動活躍;每年於端午節有香港仔龍舟競渡大賽,賽事共有10個龍舟會參與,一條大龍已有50人,是全港之冠。中國香港龍舟總會二級教練周慶旺指,龍舟運動發源於香港並在1976年傳揚至全世界。

鴨脷洲海濱沿岸皆有約高1米的欄杆,陸地距離海邊亦有約2米距離。親水的距離,靠漁民自己拉近。當區漁民及龍舟會自行在岸邊設置梯級,到達海面時搭上浮板再划至船隻。由於這些設施皆由民間自行建設,並無劃一標準。有些浮板足以供五、六人站立,有些則只能供一人站立;有些能以繩索拉動,有些則需要再用槳划自船隻。一條小龍能供10人使用、中龍則有20人使用;每當龍舟會練習時,數十人就需要爬過欄杆,逐一沿生有青苔的梯級落水。

民間自設上落岸梯級、浮板

立法會議員姚松炎聯同其他城市規劃者視察鴨脷洲的海濱活動配套和可達性。由於龍舟不能停泊在岸邊,與陸地稍有一段距離。要到達龍舟停泊位置時,需先使用梯級到達水面,再乘搭浮板,以人力拉扯繩索前往放置船隻的浮箱上。而是次提供訓練的龍舟會落水位置的部分欄杆已被拆除。欄杆拆除位置已有膠水樽包著割口,防止隊友上落水時會割傷。
天光Ride發起人、建築師黎永鋒指,雖然上落水明顯好麻煩,但民間有盡力去推廣龍舟文化:「若無龍舟會自行設置的設施,想像唔到係可以落水。」他希望政府能配合民間,降低水上活動門檻。

位於香港仔鴨脷洲的海濱一直是有不同龍舟會操練場地,可是海濱沿岸的上落水設備皆是民間自發建成。(顏寧攝)

姚松炎亦說,這是民間在沒有任何政策支援下的自發成果,指他們已經克服很多困難。他希望在立法會層面推動政策,並聯同城市研究者、建築師在專業層面提出建議,同時希望市民能身體力行去嘗試,「政府唔做就自己試出嚟。」

黎永鋒指「想件事發生,自己就要做」,推動民間方案需要提供路線和試驗機會。他以「天光Ride」為例,完結活動後現時仍有西環、上環居民自發踩單車上班;他指;民間壓力能令政府作出回應,即使政府沒有回應,若能凝聚市民逐漸在城市以單車代步已經是成功的一步 。

姚松炎(右一)與一眾城市規劃者體驗龍舟運動,在陸上學習基本姿勢。(顏寧攝)

建議拆除海濱欄杆、增設平台 「著對拖鞋可以落去行下」

由於岸邊陸地距離水面很高,一般而言都需以梯子輔助。黎永鋒建議在海濱設置平台,令市民能相對容易到達水面,「著對拖鞋都可以落去行下。」他亦建議政府能拆除沿海的欄杆,提高海濱的可達性。他解釋,政府設置欄杆只為表示意外的責任與他無關,「欄杆我起咗,你要跌落海,你嘅事。」
姚松炎認為應該將照顧自己安全的責任交回給市民,指現時政府的做法是變相令城市「窒息」,例如金鐘海濱不准踩單車、滑板,「成個城市唔畀我用,只可以行路、瞓覺、打機、睇電視 。」

南區區議員司馬文指,香港擁有近乎800公里(翻查資料,應為1180公里)的海岸、200多個小島,海濱應開放給市民使用作休憩用途。他指龍舟運動應有不少人會有興趣參與;然而他認為香港人參與水上運動是相當困難,他續指,政府沒有水上活動的相關政策,只處理水上交通或商業活動,認為政府應該設置公共設施讓市民能更容易享受水上空間,例如設置上落水設備、設立停泊船隻的措施、陸上儲物地方、沐浴設施等。

南區區議員司馬文指,香港擁有約10公里的海岸、200多個小島,海濱應開放給市民使用作休憩用途。(顏寧攝)

倡政府設試點開放海濱 「行近啲 掂下水」

城市研究學生何恩清介紹歐洲2016年的藝術裝置Floating Pier時指,裝置以浮箱鋪成橋連接兩個小島;這些浮箱在過去的尖東國際龍舟賽用作上落水的碼頭。她指這些浮箱的運用具彈性,能夠按不同場地需要作不同規模設置。

姚松炎指現時先需有政策配套,讓市民作簡單通知就可自行安裝落船地方;他希望政策上的推展能如墟市一樣,政府能提供試點證明配套是安全有效。黎永鋒形容開放海濱讓市民可以「行近啲、掂到水」是第一步;如其他城市共享單車一樣,他想像將來開放海濱設施可以共享,市民參與水上活動能不受時間地域限制。

天光Ride發起人、建築師指「若無龍舟會自行設置的設施,想像唔到係可以落去。」(顏寧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