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內容

晚期照顧艱難,至親身心俱疲|紓緩治療 x 安寧照顧 x 社區支援

撰文:客戶來稿
出版:更新:

香港近年不時發生因長期照顧而發生的不幸事件,前年一名電工不忍患有末期肺癌的妻子在醫院獨自離世,在獲其同意下燒炭殺死妻子,並在臨離開房前吻死者的額頭道別,夫妻的痛苦可想而知,該男子去年獲法庭輕判感化1年。照顧者的悲歌折射本港晚期照顧系統的不足,在急劇增加的長者人口和眾多的重症患者下,做到善生善別談何容易?

面對死亡 何以「好死」?

現年65歲的湯婆婆(化名)為雙老家庭,丈夫患上肺癌三年間,一直擔任照顧者的角色,身心受壓令她的抑鬱症亦愈來愈嚴重,需要定時看醫生食藥。丈夫由2019年診症患癌到2021年離世的時間,湯婆婆一直陪伴在側,照顧丈夫的起居飲食和陪診護理,直到死亡一刻。湯婆婆坦言,人死得舒服才是最重要:「即係人哋話中國人都話要好死呀嘛,即係舒服地去,好過佢瞓床,瞓到又生瘡。」

若晚期照顧系統得以完善發展,湯婆婆也希望安排自己的晚期照顧計劃及預設醫療指示,減輕子女負擔。

湯婆婆丈夫化療期間嚴重不適,令脾氣更加暴躁,2人雙雙受罪。湯婆婆曾向醫生查詢能否採用免疫治療以紓緩化療的不適,惟當時免疫治療需要自費,關愛基金尚未推行至該項目,想丈夫臨終前獲得紓緩治療,湯婆婆無從入手。

丈夫臨終前病情惡化被送入院,並在具自主意識下自行簽署「預設醫療指示」,選擇在生命危急時不作入侵性的搶救。湯婆婆認為要做到「好生好死」,除了在生時可以得到合適的醫療及紓緩治療外,患者在臨終前能為自己作出的醫療指示,也有助患者及照顧者一家走完人生路途。

晚期照顧如何做到善生善別?

公眾對晚期照顧認識不深

香港老年學會會長、養和醫院老人科名譽顧問醫生梁萬福認為,社會大眾普遍對晚期照顧系統認識不深,因此長者或嚴重疾病患者在面對死亡時,往往未有作出自主安排,加上晚期照顧系統在香港仍在發展階段,照顧者不知何從入手照顧,令病患和照顧者在處理臨終安排時,均身心疲累、心理負擔極大。

晚期照顧系統中主要分為兩大類,包括「預設照顧計劃」(ACP)及「預設醫療指示」(AD)。 梁醫生表示,公眾對晚期照顧系統中的紓緩治療較為認識,而現時主要由公立醫院各個專科中的紓緩治療團隊提供服務,去處理各種慢性疾病的晚期個案,服務零散。加上公院現時只得數多張紓緩病床,根本不足以應付香港每年約5萬多個的死亡個案,他指香港須要加快腳步完善晚期照顧系統。

「預設醫療指示」立法

以湯婆婆的個案而言,她期望丈夫在世時可獲得紓緩治療外,亦希望獲得更多對照顧者的支援,或患者在離在家的服務。

社企「毋忘愛」提供在家離世服務,主席范寧醫生指,要推廣安離在家,需要立法推動「預設醫療指示」,帶動公眾關注晚期照顧系統,同時亦保障業界。范寧補充說,「醫院—屋企—醫院」是一個令人疲乏的生態,要改善這問題,首先要解決現時醫社欠缺溝通的問題,才能開始發展晚期照顧系統。

范寧醫生指眾多晚期個案中,大部分的慢性疾病患者適合在家寧養。

須系統地推行不同服務策略

要打開醫社溝通大門,社聯項目總監何俊傑指必須要具層次及系統地進行,才能訂下不同服務的策略。政府應該制定全面的紓緩治療及安寧照護服務政策,從政策著手再滲入社區:包括建立十八區紓緩治療及安寧服務隊及資源中心、多級制的預設照顧計劃、加強現有社區照顧服務、設立安寧照護基金等等,以滿足不斷增加的紓緩治療及安寧照護服務需求。

要做到「好生好死」並不容易,在推動政府政策時,亦要利用社區的資源與活力,提供志願服務及支援,為有需要的人士提供更好的照顧,才可真正做到善生、善別。

請看新一期《#社情》晚期照顧。善生善別:https://shorturl.at/enuyQ

(資料及相片由客戶提供)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