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墟重生】轉型探險、生態勝地 廢棄主題樂園死路變生路?

撰文:麥佩雯
出版:更新:

主題樂園盛載小朋友的回憶、保存起成人的童真,是一家大小的好去處。但全球許多早年開業的主題樂園因抵不過新同行的競爭,只能走上拆卸、或淪為廢墟的道路;而台灣雲仙樂園轉型為生態旅遊勝地,或值得學習借鏡。

「Dadipark」於80年代曾是比利時國內最有名的主題樂園,內有不少機動遊戲設施。(Pel Laurens攝/CC BY 3.0)
+4

歐洲最古老主題樂園成廢墟廿年 將重建為住宅

位於比利時安特衛普(Antwerp)南部鄰近法國邊境的小鎮Dadizele,有一個歐洲現存最老舊的主題樂園——「Dadipark」。它面積達12公頃,於上世紀50年代開業,本來只是一個地區小公園;至80年代,公園加設機動遊戲設施如鞦韆、滑梯、咖啡杯及碰碰車等,轉型為開放予遊客的主題樂園。高峰期時,Dadipark一年可吸引到一百萬人次入場。公園其中一個賣點為800米長的懸索橋,是當時歐洲最長的懸索橋走道。 

但不幸地至千禧年代,機動遊戲設施可能因日久失修而意外頻生。最嚴重的一次意外發生在2000年,一名9歲小男孩在玩水上噴射機時失去了一邊胳膊。其後公園收到大量質疑其安全性的投訴,到訪遊客人數大減。2年後即2002年,營運方宣佈Dadipark暫時休館一年重建,但因其他競爭主題樂園興起,遲遲找不到投資者注資,重建工程遙遙無期。如是者,暫時休館變成無限期閉館,Dadipark變成被荒廢的死城。多年過去,今日公園建築牆壁佈滿塗鴉,部分機動遊戲更被雜草和大樹包圍,而這片「廢墟」景觀又吸引了另一類客人「慕名而來」。園外「禁止進入」的告示並未有阻止大批冒險者潛進樂園範圍,人們已習慣進內飲酒、攝影,甚至有網民以Dadipark為概念及背景,自創「廢墟逃脫」網絡遊戲。

至2012年,園內大部分設施終遭拆卸,但原址迄今仍未有具體新發展。去年6月,Dadipark終於被宣佈將轉型為綠化休憩住宅空間,但仍會保留原名以紀念這個馳名世界的廢墟及前主題樂園。

去年暑假,有嘉年華打着「重現荔園」的宣傳在亞博營業,但復刻始終只是復刻,已不是當年的風情。(吳鍾坤攝/資料圖片)

荔園為樓盤拆卸 曾短暫移師復現但風味不再

而香港最著名的老牌主題樂園,應是荔園了。荔園原址位於荔枝角,總面積達160萬平方呎,早於1949年開業。園內除設有多種機動遊戲外,更有動物園及蠟像館。而荔園因毗鄰未填海時的荔枝角灣海灘,又曾免費提供更衣室讓人寄存衣物和洗澡。最特別的是,此「合家歡」遊樂熱點早年曾有脫衣舞表演及稱作「科學美人」的色情表演,但因後來被批評有傷風化,約於1960至1970年代取消。

90年代,港英政府宣佈收回該幅地皮以作房屋發展,加上在海洋公園及啟德遊樂場的競爭下,荔園生意額每況愈下,終於1997年3月結業。荔園原址現為公屋荔欣苑、華荔邨和私人屋苑盈暉臺等住宅。

 但這一代人的集體回憶又豈能被遺忘,昔日荔園主人遠東集團多次表示希望能另址重建荔園。15及16年,荔園曾以「嘉年華」形式一度分別在中環新海濱及亞洲國際博覽館「重現」。當年的3大主題:動物園、機動遊樂場、攤位遊戲等懷舊項目,還有經典的鬼屋、恐龍屋、大劇場均「復刻」製作再現,15年首日開放時更錄得6小時2萬人次進場,可見港人對之念念不忘。但這些「嘉年華」都只在夏天短暫存活,而非恆常場所,「茘園」始終是一去不返了。

雲仙樂園於90年代轉型為生態導賞公園。(雲仙樂園網站圖片)

台灣首部高空纜車所在地 轉型為生態導賞勝地

雲仙樂園位於台灣台北市東南方,是台北縣內唯一的山地鄉,早於1967年開園,海拔約500公尺,遊客必須乘坐纜車才能到達。而這台纜車由日本原裝進口、是台灣第一座交走式高空纜車。樂園曾有海盜船、碰碰車等機動遊戲,盛極一時,剛開業十多年間為黃金時期;當時雲仙樂園的假日單日纜車及樂園門票收入可達約25萬港元,而公務員月薪才約1500元港幣。 

至80年代因台灣其他大型主題樂園陸續建成,纜車也不再只是雲仙樂園獨有,入場人數大減。公園其後轉型為生態旅遊勝地,設立新的賞蕨步道、賞鳥等解說牌。

雖然前年台灣遭逢蘇迪勒及杜鵑颱風後,雲仙樂園設施受損,那些令人仿如時光倒流數十年的機動遊戲設施久未發動;但生態導賞活動如賞螢火蟲、和新設的週末泰民族原住民表演均為樂園注入新生氣。也許全球多個老舊主題樂園能向雲仙樂園學習,轉型為生態或文化公園,善用「古老」特點加入歷史回顧,令這些集體回憶能可持續發展,而不一定只能走上消失拆卸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