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攻略.一】修補卅間舊城歷史 羅雅寧:市民要為社區發聲

撰文:趙曉彤
出版:更新:

香港旅遊發展局於本年4月推出「舊城中環」項目,用740萬港元打造五條漫步路線,邀請旅客來港細味中環的歷史魅力。言猶在耳,市區重建局卻在中環大力推動重建項目,不少極具歷史價值的唐樓都被劃在重建範圍,包括約140年歷史的威靈頓街120號唐樓,這幢「永和號」在4月仍是生死未卜,5月卻獲市建局全幢保育,6月獲古諮會評為一級歷史建築。死裏逃生,全靠中西區街坊極力爭取,而這十多年來,不少本來會被政府清拆的中西區舊建築,都因街坊的努力抗爭而逐一保留下來,可見雞蛋不一定在高牆前粉碎,個人努力或可影響決策者的決定,改變社區的命運。到底,他們用什麼方法保留珍惜之物?
攝:龔嘉盛
(此為舊建築逃生指南系列之一)

羅雅寧是中西區街坊,也是中西區關注組的召集人,經常為區內保育議題發聲。最近,她埋首研究「卅間」的歷史。

「卅間」是從前中上環一個區域的名字,據說早年一個富商在這裏一口氣興建了30間屋,街坊就把這裏叫做卅間。30間老屋早已消失,這個地名不知所指,只有街坊口耳相傳的叫法,以及元創方後的「中區卅間街坊盂蘭會」保留着「卅間」曾經存在的證據。這間盂蘭會地舖處身的唐樓位於H19士丹頓街/永利街重建項目,唐樓已被市建局收購,但尚未清拆,地舖仍可租用。

她翻查了很多舊地圖、舊剪報與政府檔案,又訪問了不少舊街坊,終確定了卅間的範圍,原來就是H19重建區範圍。重建區內還有一幢非常漂亮的白色唐樓(士丹頓街88至90號),市建局曾答應保留,卻在4月向城規會申請加大發展密度,她與其他關注組成員很擔心白色唐樓及卅間舊城區的安危,便把蒐集所得的資料迅速整理,於城規會開會審議前三天召開記招,詳細說明這幢唐樓曾是《華僑日報》創辦人及員工的宿舍,它的歷史脈絡與旁邊正活化成為新聞博覽館的必列啫士街街市,以及曾是報業及印刷業集中地的荷李活道緊緊扣連。當日,前中西區區議員、立法會議員陳淑莊與現任中西區區議員鄭麗瓊也在記招,表示支持保育白色唐樓及舊城區。而在之前的公眾諮詢階段,關注組收集了街坊簽名,聯署反對該項申請。

開會前兩日,她頗為緊張,早上來到城規會在北角的辦公室,查看規劃署對該項申請的意見:規劃署反對市建局的申請。她鬆一口氣,又再查看附在規劃署文件內的市民意見,原來,該申請接獲了4,668份反對意見,只有4份支持和3份未有表明立場。她立即把消息上載至關注組的臉書專頁,迅即接獲多間傳媒查詢及報道。

開會前一日,她如常擬定請願信,寫信後到住處附近走走,經過華賢坊西,她如常抬頭看看要走哪條路,忽然看見兩個身穿恤衫的人,一看便知是政府人員,她上前八卦,原來對方是市建局職員,她便說:「我明天會到城規會旁聽會議。」「市建局已撤回申請了。」她一愣,急步回家到城規會網頁查證消息,確實消息後,又立即上載至臉書專頁,又是一輪傳媒查詢和報道。

這裏是政府地方,政府完全可以解決和決定它的用途,是不是一定要給發展商收購然後由5層變成50層呢?
羅雅寧

總算暫時阻擋了推土機,而過去多個月在區議會發言、到立法會申訴及呼籲公眾向城規會表達意見等工作也算是有點成果,她舒一口氣,又繼續埋首在卅間的研究工作,希望找出更多有力證據,再在講座、臉書、導賞團傳開,希望更多人關心卅間的保育。愈多人發聲,老街、舊區、舊建築就愈易保留下來。

中西區的保育工作,她一做12年。12年前,政府把荷李活道警察宿舍列入勾地表,建議改建為兩座住宅大廈。因警察宿舍靠近荷李活道的石牆有幾棵石牆樹,當時的中西區區議會便發起了「手牽手,護古樹」活動,要求政府保育古牆、古樹。她與丈夫帶着兩個八九歲的小孩參加,還很用心地製作了一塊橫額,上面畫了幾棵樹,寫着「Save the trees, no more high rise」,這是她第一次參加保育行動,她與丈夫希望與小孩一起關心社區。那天,她認識了幾個街坊,其中一個是何耀生(前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執行總監),幾個街坊都覺得與其只護古牆、古樹,為何不保留整幢建築物以爭取更多公共空間?「最初我們從規劃角度出發,覺得中環的發展步伐太快,不停拆舊樓、起新樓,私人物業可能沒有辦法控制,但這裏是政府地方,政府完全可以解決和決定它的用途,是不是一定要給發展商收購然後由5層變成50層呢?」

幾個街坊遂組成中西區關注組,千方百計保留警察宿舍,例如向城規會提出規劃申請,將它的地皮由住宅用途改為公共休憩空間及政府、機構、社區用途。只要城規會接納申請,不論最後是否通過改劃,都有一段公眾諮詢期,他們便有時間爭取街坊支持,收集他們的支持意見。於是他們設街站、辦展覽等,不斷向街坊講解保育的意義。
 

最初,政府對這件事的反應非常冷淡,他們第一次申請也被城規會否決,可是他們不願放棄,只好繼續思考怎樣做。不久便發生保衛天星、皇后碼頭運動。羅雅寧也來到示威區,一方面覺得這麼珍貴的歷史建築怎能說拆便拆,另一方面也想參考別人如何保育抗爭。她因此認識了朱凱廸、葉蔭聰、利東街街坊May姐等保育人士,互相交流對保育的想法。「他們是用直接行動去要求政府停止清拆,又在那裏舉辦關於民主規劃的論壇,我覺得我們爭取的東西很接近,其實我們都是想市民可以為社區發聲,而不是眼白白地看着政府喜歡賣便賣、喜歡拆便拆、喜歡給發展商便給發展商,似乎我們真是要發聲,要嘗試改變一些我們認為不正確的東西。那時的示威區其實也是一個交流區,雖然最後不能拯救天星、皇后,但我們可以回到自己的社區各自努力。」

回到中西區,關注組向城規會遞交第二次申請。這次,他們請教專業規劃師幫忙修訂文件,同時,他們對警察宿舍的認識也深了很多。為了尋找更多保育的理由,羅雅寧從港大圖書館借來皇仁書院(前身是中央書院)的校史,因警察宿舍前身是中央書院,而孫中山曾在中央書院就讀,她想,大概可以找到一點蛛絲馬跡。校史很厚,她讀完後,大概知道中央書院─香港第一間官立學校的創校過程,便抓着這些線索到政府檔案處查找幾百年前的文件,終於找到了政府建校選址的原因,也知道了書院的設計布局。剛巧她認識了考古學家William Meacham,便把中央書院的圖則帶給他看,看罷,他直覺中央書院的地基極有可能保留在警察宿舍的地底,便為關注組寫信給政府要求發掘地下古蹟。
 

保育不只是把建築物保留下來

那天,羅雅寧看着地面被掘開,考古人員愈掘愈深,一層接一層的長條花崗石漸漸重現地面,她感到非常震撼與感動。「這是我每日經過的地方,我在這裏住了幾十年,從不知道有這些東西。即使我後來知道了古蹟的故事,但它的真實面貌到底是怎樣的?我是要到地基再次顯現出來時,才真正感受到自己與這些故事連接起來。我非常實在地看見歷史故事的實物。」

2008年,政府宣布保留荷李活道警察宿舍,並活化為PMQ元創方,於2014年啟用。羅雅寧仍非常關心活化後的歷史建築,例如這裏是否變成購物中心?可有提供充裕的公共空間?能否彰顯這裏的歷史價值?每當發現元創方的座椅不足,或底層放置中央書院地基遺蹟的天花板滲水,或是這裏太商業化,她便向發展局反映。保育一幢舊建築,不是把建築物保留下來便算完成工作,關注組一直監察、照顧這些得來不易的公共空間。元創方確是太商業化了,但她仍喜歡裏面的公共空間,下雨天在室內桌椅坐上一個下午,靜靜閱讀,或與朋友聊天,從不會有保安員驅趕。「當年我與小孩一起護樹,經過這麼多年,小孩長大成人了,他們當年未必知道媽媽在做什麼,或什麼是保育,但到了今天,他們可以享用這裏的空間,也可到地下看看古蹟,了解這裏的歷史,我覺得很開心。」
 

當你累積了豐富知識,對這個地方了解很深,你自然明白這幢建築物的價值所在。
羅雅寧

此後,關注組爭取保育的舊建築,如政府山西座、永利街,及近期的閣麟街民房磚牆遺址,都獲政府或市建局承諾保留。她認為要令決策者改變心意,首要還是找出舊建築的價值所在。「我們真是要很清楚知道這個地方或這幢建築物經歷過的所有事情,用盡一切方法去研究及找出這個地方的歷史,這是一個很闊的資料蒐集的過程,你會慢慢累積很多知識。而當你累積了豐富知識,對這個地方了解很深,你自然明白這幢建築物的價值所在,然後你要讓市民和政府當局知道:這個地方有何價值,為什麼要認真考慮把它保留下來,從而說服你想說服的人。」

羅雅寧正在收集卅間的口述歷史,她要證明卅間舊城區的價值。記得最初留意卅間─留意到一間卅間盂蘭會地舖,是因為何耀生,他熟悉傳統節慶,並帶她了解這個社區。2011年夏,何耀生因病辭世,享年不到50歲。那年盂蘭勝會,卅間盂蘭會的統籌黃勤愛在附薦台安放了他的神位,說是因為何耀生為盂蘭會做了很多事,要盡點心意。她不迷信,可是那刻,她確信何耀生就在身邊,他們仍在同一空間,同一社區,他們仍是街坊,仍然聯繫着,只是生死的步伐有點不同,但終會再見。

她終於明白盂蘭勝會意義所在,也體會到舊區人情。

她要保護舊城中環,保護裏面的唐樓,唐樓裏面的地舖,地舖保存的節日─首先,她要好好保護劃為重建範圍的卅間。
 

下集且看:【舊建築逃生指南.二】龐婉儀 舊區如舊衣,不能亂裁

或其他人的故事:

上文節錄自第70期周報(2017年7月24日),原文題為《 中西區的保育示範 舊建築逃生指南》,現題為編輯重擬。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7月24日星期一出版的第70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