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病患者醫療資源有限 或出現誤診 團體倡設罕見病病人名冊

撰文:余月明
出版:更新:

罕見病患者確診前後所獲支援不足,香港復康會調查研究報告指,患者及家屬在疾病確診前後均面對不同障礙及挑戰,包括確診前因醫護人員對罕見病的意識不足而出現誤診情況、檢查排期長等,使患者及家屬情緒壓力沉重。

香港肌健協會會長呂文林今日(27日)於港台節目表示,神經肌肉退化性疾病患者現有的醫療資源有限,檢查排期需時較長,亦有誤診機會,有患者因財政負擔而得精神壓力。香港復康會「罕見.同行」計劃團隊主任楊翠芝建議,可設立「罕見病病人名冊」,加強醫護對罕見病的認識,同時對長遠醫療及藥物研發都會有幫助。

呂文林今日(27日)於港台節目《千禧年代》表示,神經肌肉退化性疾病患者的現有醫療資源有限,檢查排期需時較長。他提到,當患者在確診前不會知道自己患甚麼病,醫生也未必會詳細判斷,惟當時患者的病情亦在持續惡化,令其不論生、心理也會因病情而受到纏繞,在資源有限及醫生有機會誤診的情況下,令患者難以對症下藥。

他也表示,對患者而言,除了身體、心理也相當重要,形容病友是「無所適從」,有些患者會為治療病情而找名醫,投放積蓄,令其財政負擔大增,有精神機會,甚至患抑鬱等。

楊翠芝:機構期望可以「傍住」患者

楊翠芝期望,可以縮短病人求診時間,以及提升診斷病的準確度。她提到,神經肌肉退化性疾病與某些病的病徵相似,因而有機會誤診,如可以準確地診斷病情,病人至少可以放下心頭大石,更快處理病況。

她認為,病友如能夠接觸有經驗的醫生,對其評鑑信心可更大,如能夠集中讓有經驗的醫生做評鑑,可以令治療得更到位;而目前公立醫院的醫生或較少接觸罕見病病人,期望病人日後在公私營醫院都可以作選擇。

她提到,目前其機構期望可以「傍住」懷疑患病或初患者,提供實質服務如家居改裝、輪椅等;同時提供心靈支援及輔導,與同路人見面;以及倡議改善「醫社」(醫療與社區)的服務銜接,稱病人在患病後仍要面對生活,望可在加強醫護人員在接觸到罕見病患者時轉介予醫務社工的意識,同時令患者可得到及時的社區服務銜接,助其在生活的需要及相關社區資源掌握等。

她也建議設立「罕見病病人名冊」,收錄所有有關某種罕見疾病不同案例的病史及用藥的資訊,確立香港罕見病的定義,加強醫護對罕見病的認識,同時對長遠醫療及藥物研發都會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