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花崗圍城 記載抗日歷史

撰文:譚貴鴻
出版:更新:

梅窩袁家圍是本港少有的城堡式歷史建築,圍城內有6棟建築物,全部都於2009年12月獲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為二級歷史建築。這座有80年歷史的古建築,走過香港烽火歲月,在日軍侵華期間,更曾成為抵抗日軍的堡壘,阻擋日軍進攻,並接濟逃難的名人如何香凝等,在斑駁的牆身刻下歷史印記。

袁家圍的主屋(右)及東更樓(左),連同袁家圍內的前屋、西更樓、穀倉及東更樓旁小屋,6棟建築物在2009年12月獲古諮會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物。(陳廣盛攝)

袁家圍坐落於梅窩消防局旁,殘缺的結構其實記戴了抗日事蹟。業主袁哲之說,爺爺袁華照當年是國民黨軍官,在二戰期間,從鄉下帶來80人到梅窩建成袁家圍。據記載,日軍侵華時,袁家圍曾成為抗日堡壘,槍樓內的機槍彈炮曾成功阻擋日軍。在抗戰期間,有不少名人曾到訪圍城內避難,其中包括「金邊的士」創辦人曾榕、國民黨左派元老何香凝,以及廖瑤珠律師的父親廖恩德醫生。而港督麥理浩亦曾探訪袁家圍拜會袁華照。

經過幾十年風霜,袁家圍已被河道及稻田包圍,雖然稻田填平,但城樓依然屹立不倒。袁哲之為保家業,多年來與古蹟辦斡旋,一直希望將載滿昔日抗日歷史的圍城得以保存,終於在2009年12月,古蹟辦將圍城內的主屋、前屋、東更樓、西更樓、穀倉及東更樓旁的小屋,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物。但城樓現時石屎剝落,一半建築物已倒塌,抗日歷史隨時消散。

發展局目前會向獲評級的私人歷史建築業主提供維修資助,以100萬元為上限。政府亦在今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出預留5億元落實古諮會在檢討歷史建築保育政策後提出的建議,成立專為保育歷史建築而設的基金,資助公眾教育和社區參與活動,並把政府現時有關保育歷史建築的部分措施和工作,納入基金資助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