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徵費|香港「可持續包裝」路在何方?專家:創造循環經濟系統

撰文:凌益琛
出版:更新:

垃圾徵費先行先試計劃結束,在垃圾徵費和走塑政策的雙背景下,香港如何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可持續發展道路?5月13日,香港城市大學工商管理碩士(MBA)課程學生自發舉辦「Sustainable Packaging Practice 可持續包裝實踐」尖端論壇。立法會選委界議員林筱魯表示,可持續發展並非一蹴而就,需要全方位推動、多方面努力才能成事。香港新方向政策研究副總監李煒林認為,政府應該擴大社區回收網絡「綠在區區」的規模,不但方便居民養成回收習慣,並可從中學習源頭減廢。環保機構「免『廢』暢飲」創辦人司馬文建議,透過淘汰不必要的塑膠去創造一個循環經濟系統。

5月13日,香港城市大學工商管理碩士(MBA)課程學生自發舉辦「Sustainable Packaging Practice 可持續包裝實踐」尖端論壇。

立法會選委界議員、本身是城市規劃師的林筱魯强調,可持續發展並非一蹴而就之事,也不是單方努力即可達成。他相信,政府未來不僅會在廢物回收和源頭減廢上下功夫,更會全方位地推動可持續教育、監測,並且通過獎罰激勵機制,促使多方共同達成目標。

非謀利組織「免『廢』暢飲」總經理、南區前區議員司馬文表示,一昧依賴清潔活動的話,並不足以停止塑料污染,應該透過淘汰不必要的塑膠去創造一個循環經濟系統,並使塑膠能夠流動使用。他又提倡,一次性飲品應該避免使用顏色膠樽及樽身膠紙等包裝。

太古可口可樂香港公共事務、傳訊及可持續發展主管張潔儀介紹,飛雪產業鏈全過程環保,例如已除去樽身包裝紙及使用激光打印技術,為可持續產品設計提供了優質範本。

環保團體「綠惜星球」創辦人劉祉鋒指出,一次性使用習慣造成嚴重污染,要制定適當配套政策才能令「垃圾生產者責任計劃」(PRS)變得有效,包括設定源頭減廢和垃圾分類的路線圖、訂立諸如環保稅等有意義的罰則、為生產者、零售商和消費者分配適當責任。

近年新興政治團體「香港新方向」政策研究副總監、觀塘區前區議員李煒林分享,他在地區工作觀察到,不少市民熱心支持環保、積極參與塑膠分類工作;因此,政府應該擴大社區回收網絡「綠在區區」的規模,不但方便居民養成回收習慣,更可從中學習源頭減廢。

城大MBA項目主任江偉裕認為,是次論壇為香港的可持續包裝實踐設定新的里程碑;他又讚賞MBA學生凝聚政府、企業、環保組織專家的見解及討論,推動可持續發展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