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電三死工傷】圖解地底管道分析淹水來處 工會促禁殺人手挖龍

撰文:梁融軒 鄧麗婷 洪琦琦 鄧栢良 黎靜珊 王譯揚
出版:更新:

紅磡中電地盤三死意外起因仍在調查,初步懷疑附近有污水渠爆裂,三名工人在地下管道被淹殺,但有工程師指出,污水渠水量不足以淹浸管道,估計可能還有其他因素加入,包括內部泥土侵蝕或廢喉管引致海水倒灌、污水渠改道抽調污水等。有關注工人權益的組織就批評死者進行的「手挖龍」工序沒有規管或指引,過程中面對水淹和倒塌危險,而且管內狹窄,工友只能屈身在潮濕悶熱的惡劣環境中,不能保障安全和不人道,促請全面禁止「殺人手挖龍」,以機器或明坑挖掘代替。而事發現場則有親友放下鮮花、香煙等祭品,悼念三位失去生命的亡者。

肇事地底最少兩條污水渠

記者翻查地底的圖則資料,重組肇事地段的地底管道,初步發現在機利士南路地盤的路段,地底約2.4米及2.6米的位置,分別有兩條屬附區內住宅的污水渠。而在地底五米的位置以下,則是肇事的地盤,內裡是一條約1.4米高的管道。

蘇耀坤三問:點解會穿污水渠?點解咁多水?好少咁樣爆法?

土木及結構工程師蘇耀坤指「造籠灌漿」管道挖掘工序,可選擇以機器或人手挖掘。今次工業意外用上人手挖掘,工人一邊挖掘,一邊以鐵模固定鬆散的泥土,是為「造籠」。這種做法好處是只需在掘地起端開井,工人潛入地底打通所需路段鋪電纜,而毋須封路。人手挖掘適用於短程,一般500至700米的工程路段。

至於「灌漿」,由於工人需要深入5米深地底,預料會有地下水滲透而需將英泥打入鐵模,阻止水滲入地盤。不過,蘇耀坤三問:「點解會穿污水渠?點解咁多水?好少咁樣爆法?」對污水渠爆裂大惑不解。而且,水容量之多,反映污水渠身有相當厚度,非挖掘工具所能打破。

紅磡機利士南路事發現場有人擺下祭品和鮮花,悼念三位亡者。(王譯揚攝)

陳健碩:污水渠流量低非單一禍因

工程師學會前會長陳健碩表示,所有地底工程都需要充足的資料搜集,了解地底情況,包括地質、水文地理,亦即是水流動,以及地底設施,例如樓房地基、管道走線,尤以帶水的管道較需注意。他指,地底管道走線諸如輸水管、咸水管、污水渠、電纜、煤氣喉、電訊管線等繁多複雜,工程開展前,有關方面需向各管道擁有者收集資料,「避得就避,避唔到就做預防措施」,但收集所得的資料未必完全吻合實況,例如廢棄喉管未必有紀錄,故要再於試驗井做地盤引證,核實資料。

不排除廢渠招引倒灌海水

他指地底滲水經常有,水源包括地面滲入、地下水、水喉爆裂,所以地底滲水不出奇,但大量入水就非常罕見。他分析,從紅磡工傷現場所見,情況並非高壓力的供水管爆裂,水浸水源涉及污水渠的機會最大,但污水渠並不會有大量水,加上事發時間為下午2時許,污水渠屬於低流量時間,應不會發生短時間大水湧入隧道的情況,故估計爆污水渠並非單一原因。其他可能因素,他概括指,事發地點並不接近海邊,但內部泥土侵蝕或廢喉管都可能引來海水倒灌,其次為工程若撞到污水渠,需作污水渠臨時改道,亦有可能在抽調污水的過程中,有污水設備突然放出大量水,引致水浸。

親友放下鮮花、零食、香煙和飲品。(王譯揚攝)

重型車駛過可壓爆地底喉管

至於污水渠爆裂的因素,他指早期的瓦通管較脆,較易爆裂;而新的網筋石屎,則可能因移位而引致爆裂,成因包括外圍壓力過大,如馬路上有超重的大車駛過,壓爆地底喉管,亦可因水土流失,令喉管局部失去支撐,沉降不平均,引致水管爆裂;水管老化亦是污水渠爆裂的原因之一。

「手挖龍」工序的工作環境惡劣狹窄,工人只能蜷曲身體。(工業傷亡權益會提供)

團體斥工序危險促禁止

紅磡中電地盤工業意外中,喪命的三名工人當時正進行俗稱「手挖龍」的地下管道挖掘工程,有關注工人權益的組織批評工序不能保障安全和不人道,促請全面禁止「殺人手挖龍」,以機器或明坑挖掘代替。

「手挖龍」通道僅1.4米屈身工作

「手挖龍」工序中需要以人手不斷重複挖掘和加固的工作,一般會先在管道兩邊打通豎井,工人從一端豎井開始挖掘,每挖一段就以工字鐵和槽鐵穩固管道,再灌以英泥漿進一步加固,以免管道塌下。每段長度僅約75至100厘米,工人會視乎泥土硬度,以手動工具「翻啄」或者電動工具「炮仔」開鑿。全程只能在狹窄的管道或蹲或跪或坐,直徑可能比意外管道的1.4米更短,不能伸展身體,甚至連工具都要截短才能發力,環境濕熱悶焗。

「手挖龍」工序需要不斷重複挖掘和加固。(梁融軒攝)

工業傷亡權益會總幹事陳錦康指工友每日都會混身濕透,「由底濕到外」,形容工序「不人道」,長期屈曲身體亦易造成勞損,管道萬一塌下,工友亦難以逃離。幹事鄧詩敏則指,工序複雜危險,但政府沒有監管和指引,工友都是向師傅學習,跟循照做,全靠業界自律,「有氣有力肯落去做就得」,即使眼見有危機或被要求省略工序趕工亦沒有足夠知識,任由性命放於刀口之上。

可用鑽掘機取代

陳錦康指「手挖龍」可以用全斷面隧道鑽掘機(Tunnel Boring Machine, TBM)全面取代,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等工程亦有使用,但成本約高一倍,除此之外亦可以封路使用明坑方式開挖。業界因成本和封路影響交通這兩個原因,仍普遍使用「手挖龍」工序。現時每日有約20至30個地盤正在使用,當日以公共事業如渠務、中電、港燈等地盤為主,多位紅磡等交通繁忙的舊區,而郊外地區則多已改用TBM。他要求當局全面禁止「手挖龍」工序,保障工人安全健康,「我哋係咪咁無人性,要用人命換取低成本挖掘?」

陳錦康(右)指工友難以在事故中逃生。(梁融軒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