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流感】女醫生愛家庭紛跳船 公院醫護人員走不停 

撰文:關卓凌
出版:更新:

夏季流行性感冒高峰期今年提早到來,公立醫院急症室和內科病房竟一下子「淪陷」。非緊急病人候診要等8小時,需留院病人要在急症室等候24小時才可上房。
病房逼爆,電視機下、走廊、甚至配藥房需「僭建」病床,個別醫院增加三分一床位。陷入如此困境,成因是什麼?
近年醫科生男女比例各佔約一半,女醫生對男醫生比例30年升一倍,但36小時「地獄更」嚇怕不少女醫生,以致流失嚴重,醫院管理局填補進度未能追得上。

公立醫院急症室會照常服務。 (資料圖片/江智騫攝)

夏季流感爆發愈來愈嚴重,學校及院舍爆發流感個案大幅增加,由5月首周錄得15宗,其後屢創本季新高,本月第二周(9日至15日)多達44宗。5月至今成人流感嚴重個案超過300宗,兒童嚴重個案至少17宗,當中12人出現腦部併發症,全部6歲或以下。截至上周三(19日)夏季流感已造成208人死亡,包括三名兒童。

 

醫生拒留公立醫院 人手流失嚴重

急症室收費自2003年定為100元之後,直至今年6月18日加價八成至180元,比政府原先提出加至220元為低,亦遠低於私家醫生一般超過300元的診金,無法大幅收窄兩者的收費距離。

同時,公立醫院人手不足,每千市民僅有0.8名公立醫院醫生,低於全港整體1.9名醫生水平。醫管局預計本年度會流失214名醫生及1,307名護士,雖然將會聘請430名醫生及2,130名護士填補,但估計仍欠缺300名醫生及600名護士。每年有大批醫生「跳船」,,在2015/16年度醫生流失率達到4.6%,較之前一年高出0.2個百分點。北大嶼山及天水圍醫院近年相繼落成,但卻未能開展全部服務,與醫護人手不足有關。

高估人手需求 千名醫生一度失業

1990年代初,當時衞生福利科錯誤估計1997後會有大量醫生移民,故在醫學院大量培訓人才,豈料每年有不少本地醫生從外國回流,加上醫管局薪酬及福利吸引,醫生流失率大降,出現供過於求的現象,1997年50多名醫科畢業生在公立醫院找不到職位。

當時醫管局推出了三年合約制聘請這些「多餘」醫生;但自2002年起政府缺錢,醫管局又推出了兩輪俗稱「肥雞餐」的自願提早退休計劃,縮減高薪醫護人員。2003年,政府將醫科學額一次過由每年330個減到280個。怎料2003年爆發沙士,多名醫護人員殉職,之後引發「逃亡潮」,「肥雞餐」吸引超過1,000名在衞生署和醫管局工作的護士參加,而離職的各級醫生也多達98人,局方完全失算。

立法會醫學界議員陳沛然醫生指,在2000年前後幾年畢業的醫生,差不多有1,000人失業,就算入職都要被減薪。然而,當時急症室同樣爆滿、輪候時間長,醫生人手只有現時六成。政府後來將醫科生數目增加至320個,2012年再增至420個,2016年提高至470人,不過醫科生需完成六年課程才畢業,要等到明年才有新血可供招攬。

由於內科病房迫爆,需留院病人在急症室等上房逾15小時已是常事。(江智騫攝)
近年醫管局人手流失嚴重,醫管局未能完全填補。 (江智騫攝)

女醫生比例30年升一倍

近年女醫生比例上升,亦對人手不足構成壓力。智庫組織「香港黃金五十」2012年中發表報告指出女醫生比例在之前30年大幅上升一倍,中大和港大曾有個別年份出現醫科生陰盛陽衰。2007至2011年間,約100名、佔15%女醫生在30歲出頭離開醫管局,比率較男醫生高出四倍。

至於改善醫生待遇,恐怕亦非易事。現時公立醫院內科仍有「奪命更」,醫生一更連續工作36小時,極不人道。立法會醫學界前議員梁家騮在2011年曾進行調查,顯示公立醫院醫生每周工時中位數長達64小時,有三分一更多至70小時或以上,相比私家醫生每周工時僅48.5小時,可謂非常惡劣。

大型公屋落成 醫院無增服務

今次重災區的醫院有一個共通點,就是附近有新落成的大型公屋屋邨。其中觀塘聯合醫院附近的安達邨去年入伙,有23,387人居住,而即將入伙的安泰邨,居住人數更多達25,097;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旁的水泉澳邨今年全面入伙,令區內增加多約29,000人;元朗博愛醫院附近則有朗善邨及朗晴邨,合共有5,200人居住;屯門醫院附近則多了可容納12,000人的洪水橋洪福邨,醫院旁的欣田邨也於今年入伙,料有13,500人入住。惟有關醫院未有因應這些公屋入伙而擴充急症室及增加內科床位,後果不堪設想。

部分私家醫院的實際服務對象狹窄,一旦遇上醫療成本過高的病人,便會千方百計把他們送回公立醫院,令公私營醫療失衡。醫管局過往曾推動數個公私營醫療協作計劃,但它們只能收一時之效,對長遠改革醫療系統並無太大的作用。

觀塘基督教聯合醫院是重災區之一,附近的安達邨及即將入伙的安泰邨基層居民難免再增添它的負荷。 (江智騫攝)

改善公營醫療五大建議

1. 醫管局推「退休後重聘計劃」,聘用已退休的醫護人員
聘用期為兩年,直到他們年滿62歲,近兩個年度聘請了60名醫生。然而,公立醫院聘請這些退休醫生,需使用醫院本身的財政資源,而不會獲得撥額,大大減低各醫院聘用動機,所以政府或醫管局必須設立有關專項撥款,以便各醫院可善用人才。

2. 效法新加坡,容許海外著名醫學院畢業生免考執業試
在指定醫療機構接受監督工作滿一定年期後,便可申請註冊成為新加坡醫生。這方法成功令當地醫生數目在十年間增加一倍至近1.3萬人。當局可規定申請人只可加入公立醫院,避免與私家醫生爭利。

3. 按人力資源需求,增減某些職業導向學額
食衞局6月發布《醫療人力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檢討報告》,建議增加醫科學士學位課程學額。女醫生協會會長余詩思指,在大學收生時,也應將未來女醫生流失率計算在內,增加醫科生學額。政府有責任,按人力資源需求,增減某些職業導向學額,不應因院校或學系反對而卻步。

4. 補貼私院,分流病人
政府和醫管局可透過恆常性補貼私院的方式,分流部分無法負擔高昂醫療費用的病人,減輕公營醫療系統的沉重負擔。

5. 增加兼職名額
余詩思表示,多年前已向醫管局高層反映過,女醫生需要兼顧家庭,難以應付公立醫院長工時要求,要求醫管局增加兼職名額,參考英國做法,推出彈性工時來配合女醫生需要,更可以兼職繼續專科培訓。

未來隨着人口老化,65歲或以上的老人到了2033年將會超越220萬,較現時多一倍,對公立醫院服務需求只會更多,需要更多醫生。上述建議無疑涉及龐大開支,但香港香港的公共醫療衞生開支佔醫療衞生總開支不足一半,低於南韓(54.1%)、日本(83.6%)、英國(83.1%)等地。當局必須多管齊下,制訂長遠應對措施,在醫療範疇投放更多資源。

上文節錄自第70期周報(2017年7月24日),原文題為《 公立醫院百病叢生 醫療資源須更好分配》,現題為編輯重擬。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7月24日星期一出版的第70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