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文化協會專家:學英文忌一次糾正所有發音 文法毋須零錯誤

撰文:鄧穎琳
出版:更新:

開學在即,子女學業成績是不少家長關注的一環;為提升子女的英文水平,不少家長會要求子女做文法練習,但英國文化協會專家提醒,學語言首要有興趣及學習動機,而過於執着文法是否百分百正確,更可能會影響表達能力及說話的流暢度。他建議家長可向老師了解子女的學習內容,適當地將相關題材以英文融入生活。

英國文化協會幼兒及中小學英語課程主管Paul Culligan建議家長可視乎小朋友的性格、喜好及能力,度身訂造出接觸英語的方式及時間表。(林若勤攝)

執着文法是否百分百正確 反影響說話流暢度

香港是兩文三語社會,不少人學語言時以文法為先,但英國文化協會幼兒及中小學英語課程主管Paul Culligan指出,學母語亦不會先學文法,而過份追求運用百分百正確的文法,反而影響了說話的表達及流暢度。他提醒家長不宜過份催谷子女,而是視乎小朋友的性格、喜好及能力,度身訂造出接觸英語的方式及時間,並需接受子女會有出錯,可從錯誤中學習。

自製英語日將英文融入生活

曾在本港、印尼及新加坡教英語的Paul Culligan認為,本港以英語作第二語言,與印尼不同,「即使只用英文也可在香港生活」,建議家長可將英語融入生活。若子女及身邊的朋友不反感,家長可自製英語時間甚至英語日,讓子女多接觸英文。

子女出錯切忌大聲責罵

但他強調,家長發現子女出錯時,切忌大聲責罵或逼他立即更正所有錯誤,因小朋友需樂在其中,才會有興趣接觸英文,增加自信。而學英文沒有捷徑(fast way),需花時間浸淫,家長可配合子女喜好,用不同方法吸引他主動接觸英文,例如看《哈利波特》、聽英文歌、看卡通片:「如果他對該事有興趣就會自己去學,多接觸總是好的」;又或在購物時鼓勵子女以英文與店員對話。

不現實故事書或有助吸引兒童

至於學英文的材料,他建議父母可按子女興趣選購,即使部分英文書將恐龍、洗衣機及小朋友不合比例地放在一起,在父母眼中不現實或不合情理,但卻有助引起小朋友的興趣,吸引他閱讀;而BBC、CNN等新聞媒體,亦有為青少年及兒童而設、程度較低的簡易文章,家長可鼓勵子女多看。

在父母眼中不現實或不合情理的英文故事書,卻可吸引小朋友閱讀的興趣。(林若勤攝)

幼兒重聆聽及學發音、小學累積詞彙、初中學寫文章

對於不少香港父母愛中英夾雜地與子女溝通,Paul Culligan指,雖然多接觸英文有助提高對英文的意識,但由於幼兒聆聽及重覆的能力強,若兒時的錯誤發音變成習慣,日後難以更正。如家長不肯定自己的發音是否正確,不妨可先查字典,又或陪子女看英文卡通、電視等。

Paul Culligan認同,考試成績對香港學生相當重要,但提醒家長應平衡學習與生活,可向學校老師了解子女的學習需要,明白老師的教學期望,因應學校課程所學,在生活中與小朋友多留意有關事物,引起小朋友的興趣。幼兒時期較著重聆聽及發音,即使幼童未必清楚字詞的意思,但亦會學到發音;小學開始會累積詞彙;初中則可學習寫文章,以及與朋友以英文溝通,訓練流暢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