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基中學提「太空養蠶」 獲國家航天工程辦公室贈太空蠶後代飼養

撰文:王潔恩
出版:更新:

宣基中學學生提出的「太空養蠶」計劃隨著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升空,實驗安排6條蠶寶寶上太空,回陸地更繁殖後代。今日(2日)「創新博覽2017」進行太空蠶轉贈儀式,國家航天工程辦公室將12條太空蠶後代,轉贈予宣基中學繼續飼養。

國家航天工程辦公室將12條太空蠶後代,轉贈予宣基中學繼續飼養。(張浩維攝)

計劃由宣基中學理科及科研隊老師周穎熙帶領,再由4名女同學研究。他表示,於「創新博覽2017」舉辦前一星期得知學校可收12條太空蠶後代,該4名已畢業學生得悉後非常興奮。

在神舟十一號升空前,學生曾飼養過100條蠶蟲,再由國家揀選6條上太空。他表示,太空蠶非常適應太空生活,當中5條更吐絲結繭,但由於在太空繁殖風險高,故須先經低溫處理,回到陸地後才解凍,國家揀選12條再贈予宣基中學。

周老師指出,12條太空蠺後代將會交由學生初中學生照顧,並打算於科學室飼養。他又表示,曾上太空的蠶蟲受過輻射,體積會較細小,但飼養方式不會有太大分別。不過,為確保12條蠺蟲安全,濕度及溫度仍需好好控制,更會餵養新鮮桑葉作食糧。

曾上太空的蠶蟲受過輻射,體積會較細小。(張浩維攝)

蠶蟲是中國航空首是送人類以外生物上太空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總裁麥鄧碧儀表示,當初實施「太空養蠶」計劃時困難重重。她表示,於蠶蟲上太空前曾開會討論,探討如何把蠶蟲安全送上太空。為免蠶蟲被撞爛,他們曾花長時間討論裝置問題,使裝置可保持蠶蟲乾淨、有充足食水。她又指,由於研究困難高,曾一度打算放棄,慶幸最後堅持,使中國航空可首次送人類以外的生物上太空。

「神舟十一號」與「天宮二號」組合體飛行期間,太空人進行「太空養蠶計劃」實驗。研究由香港宣基中學學生設計,旨在研究蠶蟲於太空微重狀態下,能否如常由蟲變蛹,並研究蠶絲於無重狀態的韌性能否製造太空衣。

蠶蟲在太空成功吐絲結繭
結果顯示,蠶蟲在太空成功吐絲結繭的機會率,高於中國太空專家預計的3至4成;另外,蠶蟲於太空蠶吐出的蠶絲,無論強度、剛度和韌度都優於地面蠶蟲。事後蠶蟲成功回到陸地,科學家對其後代繼續觀察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