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凱欣「僅僅熟」險勝 原來要多謝3號劉舒燕?

撰文:潘希橋
出版:更新:

中西區區議會補選塵埃落定,伍凱欣以125票之微,「僅僅熟」險勝獲建制派支持的小學校長呂錦強,重奪失落兩屆的議席,而今次結果亦打破了「低投票率有利建制」的傳統說法。
民主黨「賽後檢討」,發現伍凱欣的得票與2015年區議會選舉基本不變,今次之所以能在票數上「壓線」擊敗呂錦強,除了因為建制派得票大幅流失,還要「多謝」3號劉舒燕。

伍凱欣(左)為民主黨重奪失落兩屆的東華選區議席。(鄭子峰攝)

補選結果今日凌晨時分出爐,民主黨伍凱欣「贏個馬鼻」,以百多票之差擊敗主要對手呂錦強。民主黨其後翻看過去數年的區選數字,該黨何俊麒於2011年及2015年分別取得1032票及980票,今次取1034票,反映票數基本上沒有變化,伍凱欣拿回該黨的基本盤,「無多亦無少」。反觀建制派差異頗大,民建聯蕭嘉怡在2011年及2015年分別取得1168票及1352票,而今次呂錦強則只取得909票,比兩年前流失450票,跌幅逾3成。換言之,伍凱欣當選,不是己方實力強了,而是對手得票明顯少了。

呂錦強得票比15年蕭嘉怡大幅流失,原因不一而足。有政圈人士分析,呂錦強始終不是民建聯黨員,民建聯的鐵票難以完全「轉帳」予對方;而呂亦並非像蕭嘉怡般,被有關方面視為力捧的新星,因此建制派不會卯足全力為他「谷票」;加上蕭和呂始終是兩個不同的參選者,即使「陣營相同」,部分票源從蕭嘉怡的「粉絲」身上流失,亦是無可避免。到底真正的硬傷在哪,一時間難以找出。

除了上述理由,民主黨在支持度「冇多冇少」的情況下,居然能扳回兩屆選舉的逆勢「反殺」對方,其實尚有一個關鍵因素,就是提名期「半路殺出」的3號候選人劉舒燕。她的出現一度令民主派泛起陰霾,皆因對方一直被泛民視為「𠝹票」威脅,會在補選中將民主黨的票源「撬走」,雖然不會很多,但隨時「足以致命」。結果,劉舒燕只取得20票,「𠝹票」效應近乎零,有民主派人士私下表示,若劉舒燕多「𠝹」走百餘票,選舉結果將會完全改寫,因此「伍姑娘」今次能險勝,也實在需「多謝」劉舒燕。

呂錦強(中)選前獲葉劉淑儀(右)等建制派人士支持。(資料圖片)

民主派擔心被「𠝹」並非杞人憂天。2011年區議會選舉,民主派因支持政改方案被人民力量狙擊,矢言要對方「票債票償」,結果多區出現「民主打民主」的情況,人民力量「𠝹票」成功,令民主黨選情重挫,港島區的折損尤其大。

據地區人士透露,今次劉舒燕的資源不足,且人力單薄;相比起當年人民力量印刷大量宣傳單張的攻勢,劉舒燕的財力明顯較弱;加上她知名度不高,宣傳手法亦低調得多,無法和人民力量相提並論。

民主黨常委、前港島立法會議員單仲偕表示,從客觀數字看,民主黨支持者絕大部分今次都有出來投票,未見流失,倒是對手票數大幅下跌,「至於原因為何,就要問建制派」。單又指,今次選舉伍凱欣未受𠝹票效應影響,或與伍凱欣地區工作紮實有關。

中西區區議員、現任港島立法會議員許智峯認為,東華選區相比其他屋邨區域,「邊界效應」沒有那麼強,此特點有助今次選情:「東華選區周邊都有民主派的區議員,他們的地區工作很多時亦會和東華選區有關,因此容易獲得該區居民支持。」

相較上屆區議會選舉,是次中西區議席補選投票率偏低,當中東華選區的投票率下跌逾7個百份點。(盧翊銘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