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社會接納戒毒者、援交少女 社工:人有改變的可能

撰文:李慧妍
出版:更新:

更生人士在黑暗中,誰會給他們看到一絲曙光?社工,彷彿是肩負了這個使命。不論是資深或新秀的他們,均義無反顧選擇幫助更生人士、邊緣青年。
入行12年的資深社工、香港善導會督導主任莫婉芝,曾花10年時間,讓一名社團大佬遠離毒品、走私,「回頭是岸」成為朋輩支援員。
較資淺的香港青少年服務處註冊社工陳盈,初出茅廬便大膽每周到夜總會2、3次,主動接觸援交少女、年輕吸毒媽媽,引導她們重返主流社會工作。

更生人士在黑暗中,誰會給他們看到一絲希望曙光?(資料圖片 / 吳煒豪攝)

莫婉芝正修讀香港大學犯罪學碩士,是本港唯一LS/CMI(重犯危機評估工具)的總訓練員,負責每年提供培訓予社工,獲選為新一屆「優秀社工」。過去的12年,她接觸過紋身大漢、毒友等,卻深有感觸:「沒有一個更生人士想再坐監,沒有一個戒毒者想再沉淪,他們每日活在迷失、內疚、孤立中,卻得不到社會接納。」

最令她印象深刻的是一名40多歲社團大佬個案,「我剛畢業廿多歲,幫他申請經濟援助。初時我每周找他聊天了解情況,但一個月後他卻失蹤了。之後在迷糊狀態打電話給我『亂噏嘢』,我就知道他又吸毒了。」往後一段時間,他們以寫信溝通,確保社團大佬能在清醒時表達感受。

香港善導會督導主任莫婉芝(左一)入行12年,獲選新一屆優秀社工。(李慧妍攝)

面對這位服務使用者的犯法行為,莫婉芝坦言曾掙扎良久,「我應該報警?還是繼續聆聽?若果一語道破他的行為,以後不再找我怎麼辦?」於是,她向他語重心長說:「有什麼事記得找我。」

因為這句話,令莫婉芝之後救了社團大佬的生命。相離3個月,社團大佬再致電稱,在內地試吸毒品後很辛苦,莫隨即與戒毒者到上水等他返港,「由早上10時等了3小時,中途想過放棄再等,但又害怕錯失機會。」幸好這位大佬現身,被她即時被送往醫院治療,「入院要照X光,他便脫下隨身戴住的飾品給我看管,猶如將生命交託予我,我不敢離開,一直陪他到病房。」

在莫婉芝的悉心照顧及輔導下,社團大佬終洗心革面戒毒,現時成為朋輩支援員,並協助6名戒毒者。她續指,不少濫藥者相當隱蔽,難以單靠戒毒過來人「穿針引線」發現,必須找其他活躍濫藥者「帶路」,並透過朋輩支援計劃,令他們更堅決戒毒,首年已有逾100人登記計劃。

陳盈指,成為弱勢社群的同行者,陪伴她們走過人生艱難時間,是她做社工的信念。(李慧妍攝)

放下道德批判   用不一樣眼光同行

6年前城市大學社工系畢業後,剛廿歲出頭的陳盈因「好奇」,不相信被標籤的少女都是反叛,便每星期在夜總會遊走、「駐場」,主動搭訕等等,認識了一些援交少女,「大多是十多歲、廿多歲少女,有全職、兼職,防衛意識都很強,但我都會表明身份是社工,慢慢與她們聊天、了解情況,再找方法幫助她們。」

後來,她在工作期間遇上不少染毒的年輕媽媽,「她們因為伴侶吸毒,誕下嬰兒後,很想照顧又無能為力,社會又不願接受她們。」3年前,她接觸一位6年毒齡的年輕媽媽,因相處逾半年,對方仍稱她「毒品調查課姑娘」而感到挫敗。

陳盈指,嬰兒初時要留院觀察長達半年,該媽媽因吸毒無法接回小孩照顧,便決心戒毒,惟半年後跟男友再度吸食,「斷斷續續之下,她向我說起,『為何我在改變,但其他人只看到我的過去,看不到我努力,其實我很辛苦。』」令陳盈體會到她們的孤單和無助,學會從她們的角度出發,陪伴該媽媽學習照顧小孩的基本技能,適時給予幫助、聆聽,目前該媽媽戒毒7個月,並接回小孩照顧,「其實人的價值不限於社會給予的定義,每個人都有改變的可能和權利。」

社協會長梁佩瑤(左一)表示,評選分兩階段,先由7人甄選團從所有參選者中,推介8位優秀社工及5位新秀社工候選人;其後由6人評選團逐位見面,最終選出4名獲獎社工。(李慧妍攝)

由香港社會工作人員協會主辦的「第27屆優秀社工選舉」,選出「優秀社工」及「新秀社工」各兩名。社協會長梁佩瑤表示,藉此表揚默默耕耘的社工們,及讓外界了解社工專業。協會於2000年起增設「新秀社工」獎,以鼓勵在職7年或以下的社會工作者,陳盈與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註冊社工黃信煒獲選為「新秀社工」;而莫婉芝與東華三院高級主任伍方惠敏則獲選為「優秀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