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HD患童遭歧視 醫生籲家長校方合作助治癒

撰文:陳芷昕
出版:更新:

街上見到有小朋友跳跳紮,大聲叫嚷,甚至到處衝撞,你會有何反應?患有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ADHD)的小朋友,不少會被誤會為頑皮。葉太的兩名子女亦被確診為ADHD,她指兩人因病未能控制自己,形容與子女外出用餐十分嘈吵,他們更曾試過在港鐵列車中,被其他乘客以粗口辱罵。
患ADHD的小朋友,除了出現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的行為外,不少人亦會同時出現讀寫障礙及各種功能缺失,葉太子女的個案,絕非零星例子!他們受到大量由學校及社會的壓力。兒童體智及行為發展學科專科醫生林蕙芬表示,公立醫院精神科的輪候時間普遍要2至3年,而青春期前治療此病,有助病人提早康復。她呼籲家長切勿以情緒恐嚇小朋友,雖然或有短暫成效,但長久或弄巧反拙。

眼睛碌碌的揚揚「無時停」,喜歡說個不停及難以集中專注力。(陳芷昕攝)

精靈可愛的揚揚在訪問現場「無時停」,到處走來走去,對身邊事物十分好奇,而葉太則一副見怪不怪的樣子。葉太的兩位小朋友分別是8歲的琦琦及4歲的揚揚,二人均確診為ADHD,葉太在兩個子女確診後亦曾求醫,發現原來自己亦有ADHD,導致家中經常吵吵鬧鬧,她坦言:「丈夫在家中感到辛苦。」 

香港教育大學特殊學習需要與融合教育中心總監冼權鋒指,研究顯示一半的受訪家長在子女輪候治療的2至3年間感到有壓力。(陳芷昕攝)

4成半ADHD患者做功課時間超過3小時
葉太的情況並不罕見,香港教育大學特殊學習需要與融合教育中心的一項調查發現,6成學童在6至9歲時被確診ADHD,當中接近9成受訪者的子女,成績未如理想,更有4成半的受訪者子女做功課的時間超過3小時,香港教育大學特殊學習需要與融合教育中心總監冼權鋒表示,因為受訪者大多來自基層家庭,故近8成的子女會於公營機構,當中一半的受訪家長在子女輪候治療的2至3年間,感到有壓力。

林蕙芬提醒,ADHD患者應該盡早求醫,減少對患者的影響及患者的家庭壓力。(陳芷昕攝)

避免用情緒恐嚇小朋友 或弄巧反拙
林蕙芬指本港約有超過4萬名兒童及青少年屬ADHD患者,他們會出現三種不同範疇的「多動」,包括行動上、語言上及情緒上,女生大多會較遲確診,因為她們大多出現語言上的「多動」,較男生難確診。林表示現時主要有兩種方法醫治ADHD,包括服用藥物或行為治療,但要患者腦部發育能追上正常人,患者必需要有充足睡眠、均衡飲食及足夠運動,所以她強調患者的校方需要配合,減少患者功課量。而家長處理子女情緒時,應多用獎勵,避免用情緒恐嚇小朋友,否則或弄巧反拙。

ADHD患者較常出現成癮的情況
林蕙芬強調,患者若沒有得到適切的治療,不少會出現網絡成癮或酗酒的情況,更有機會因品行障礙,形成對社會的負擔。社會上更有資優ADHD的情況,他們只要得到適當的幫助或治療,便可以發揮所長。因此,林蕙芬多次提醒,家長盡早求醫才可以減少對兒童的影響,以減低家庭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