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公路翻九巴.來稿】從嚴重交通意外看本港道路科技應用落後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文:C.M.(交通工程師)

2018年伊始,已發生兩宗嚴重的交通意外。1月3日晚,一輛貨櫃車駛離大欖隧道收費亭後,失控撞毀巴士轉車站繼而衝落山坡,一名候車乘客被撞死亡。二月十日旁晚,大埔公路的九巴翻車意外,更釀成19人死亡、65人受傷,令多個家庭破碎。

意外過後,大眾紛紛於網上留言為意外死傷者祈福,特首林鄭月娥透露將成立由法官主持的獨立調查委員會,檢視本港公共交通服務安全。

然而,我們是否可以做得更多?

李克勤的政府宣傳片「路上零意外 香港人人愛」相信不少人都看過,但觀乎近十年的交通意外傷亡數字,每年釀成受傷或死亡人數由一萬八千至二萬多不等,當中死亡的人數不下一百人。根據警方數字,近年行人在交通意外中致命傷亡的人數更有上升趨勢。與零意外願景相去甚遠。

鄰近地區如新加坡,交通意外死亡數字卻有顯著的跌幅。由2006年至今,當地因交通意外死亡人數由190人大幅降至112人。香港同期跌幅甚微。

不少人認為意外就是意料之外,生活中難以完全避免,但意外多牽涉的其實是人為錯誤。隨著科技發展進步,早已有不少可應用技術,減低意外嚴重性。

(作者提供)

駕駛輔助及碰撞警示

大部分有接觸汽車的人都不會陌生,新落地私家車以及重型車輛當中,不少裝有駕駛輔助及碰撞警示。汽車會利用車載雷達及各種感應器等收集資訊,透過控制單元分析,再發出各種警告提醒駕駛者。一旦系統發現在未有打燈情況下偏離行車線、盲點內有其他車輛、或預期有碰撞危險,系統便會發出聲響及閃燈警告。

如偵測前方有障礙物或前車急煞,電腦會主動界入,將車輛煞停。此外,福特的彎道控制系統,可以在車輛突然急速過彎時,自動降低引擎扭力並啟動四輪的煞車功能。

行車線偏離警示雖令人煩厭,但據美國公路安全保險協會(IIHS)指出,此警示一年內就可預防近八萬五千宗碰撞事故,事故死亡比率降低86%。在歐洲,於2015年歐盟及土耳其已立法規定,新落地的貨車必需裝設偏離行車線警告系統 (LDWS) 及 自動緊急煞車系統 (AEBS)。

車聯網技術(Vehicle-to-Everything, V2X)

車聯網是物聯網應用的其中一種,令汽車能夠與其他交通設施及車輛溝通,減少事故及紓緩擠塞。最簡單的應用是,於路邊裝置發射器提供資訊,路過的車輛可以利用車載設備(On-board Unit)接收,得知前方道路資訊,如急灣、車速限制、燈號、及道路工程。在十字路口或斑馬線,也可以安裝感應器偵測轉角位有否行人橫過馬路,再利用發射器將資訊傳到車輛。

V2X與實物路牌不同,不受天氣、建築或障礙物、以至樹枝阻擋。同時,更可以實時報告或預測交通情況。美國交通局(USDOT)基於2004至2008年交通事故數據分析,就指出V2X系統的應用,可以降低81%的事故。香港近年亦有C-V2X的研究起步,唯仍處於起步階段,亦未見有任何政策輔助。

香港應著力研究的方向

在意外預防上,運輸署責無旁貸。近年基建及交通需求大增,重型車輛的噸數及軸數已見增長。同時,當新加坡實現汽車零增長,運輸署卻容許私家車每年4.5%的增長率。路面飽和及交通擠塞,加上司機高齡化,運輸行業人手壓力大增,亦再引伸兼職司機等問題。因此在道路安全預防方面固步不前,最壞情況將會是傷亡數字不跌反升。提升道路安全刻不容緩。

香港本地的道路環境及駕駛方式,與新加坡及歐洲各地大相逕庭。運輸署必需著力研究道路安全科技於本港路面的適應程度,並於長遠訂立安全系統的測試標準,盡早適應各種新技術,以維持本港道路的安全及效率。新加坡陸路交通局(LTA)為發展無人駕駛技術,就與南洋理工大學(NTU)及裕廊工業園(JTC)合作興建無人駕駛測試園,模仿各種路面環境,其決心和魄力就值得香港當局參考。

關於Tesla,較少人知道的是每部Model S每日可以搜集達100萬英里的道路資料,然後上傳至後台,建立「高精度地圖」。有別於Google map以線代表路,高精度的地圖能呈現出每條行車線,以輔助其自動駕駛。過往電動車豁免的稅項共二十六億元以上,政府又是否能夠協議取得此類高精度地圖作其他智能交通發展?

除此之外,路政署可參考新加坡公路出口位,在灣位前裝設車速顯示器(Your Speed Sign)。裝置以太陽能運作。先以測速器探測車速,再於前方速度限制牌下方顯示車輛目前車速,提醒司機超速。

私人方面,巴士公司利用RFID或GPS技術,結合電子油門,研究在部分高危路段進一步鎖速或提供警告,亦是個可行辦法。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