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醫生】六歲埋首收藏紙品 唐卓敏難忘1739年出版珍藏醫科書

撰文:黃靜薇
出版:更新:

正職為核醫學顧問醫生的唐卓敏,收藏品甚至比從杏林路走得更遠更長。他由6歲開始收藏紙品,由小學2蚊學費單開始,明信片、賀卡、車票、煙仔紙……統統都是他的藏品,現時已堆滿家中兩間房。收藏紙品與醫學,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他辦公室內放著一本近300年前出版的醫學書,原來是首本由拉丁文譯作英文的醫學教科書,書頁印上點點的斑駁霉跡,卻貼滿便利貼,是唐卓敏對紙品和醫學的執著,「紙類的文獻,當中流露的訊息豐富很多……」
(系列之二)

明信片、照片、印花、郵票等也是他收藏的目標。(羅君豪攝)

既是醫生、又是香港收藏家協會會長,唐卓敏自6歲已開始收藏紙品,第一件藏品,是與自己的生活瑣事有關:官立小學的兩蚊學費單、車票、利市封……時日如梭,剩下歲月痕跡成為收藏囊中物,「細路嗰陣無乜零用錢,有現成物件都會儲。」鍾情紙品,筆墨刻寫的溫度,對他而言是經年不變的感情,「我喜歡紙類文獻,因為蘊含的訊息很多,有時代感、藝術感,還會勾起年少的回憶。」

【非常醫生】紙品收藏家唐卓敏 蒐集躍於紙上思念 追憶昔日情懷

唐卓敏年少時就熱愛收藏,不少藏品搜至英國的跳蚤市集。(羅君豪攝)

年少負笈愛爾蘭、英國 鑽周末市集「尋寶」

直至1980年代,唐卓敏負笈愛爾蘭及英國讀醫深造,同時打開年輕收藏家的眼界,「當時英國唸書時,醫院隔壁便是周末跳蚤市集,每星期也可以去,通常都尋到寶!」他曾試過在市集買到一款郵票,最初僅被郵遞印章吸引而購買,但回家後仔細查看,郵票原來是錯體,收藏價值頓然提升,可算是初階收藏家的小確幸。

唐卓敏的辦公室仍然放著古舊的醫學教科書,不時翻看。(羅君豪攝)

舊物流浪在市集、二手書店,輾轉下又等待另一位有心人青睞,但一紙盛載的情感及知識歷久不衰,唐卓敏至今仍記得在愛爾蘭的二手書店,搜來一本1739年出版的醫學教科書,「以往的醫學教科書也是拉丁文,這本是第一本英文譯本。」

醫學知識日新月異,古法手術如輸血不會理會血型、更會用手鋸刀截肢,做法顯然粗糙,偏偏吸引唐醫生的眼球,數百頁的書本貼滿螢光便利貼,「可以看看以前的人如何做手術。」一本古籍,將幾代醫者的生活及智慧連結。

要收藏紙品並不容易,特別要應付蟲蛀及濕潤等問題。(羅君豪攝)

難忘大雨水浸至家 多年珍藏報銷

紙品無比脆弱,風吹蟲蛀均可催毀,唐卓敏對待每件收藏品也小心翼翼。他家中已有2間房放滿藏品,為保持室內環境乾燥,他每日也會抽濕三次,每次約2小時,亦不會將紙品放在地上,因約10多年前,豪雨令去水渠淤塞,放在地上的藏品因水浸而濕透,「地上那批損失慘重,以後都將它們放高。」珍藏的明信片、炮杖紙,也用透明封套包裝起來,歷史的巨輪輾過,度過風雨飄搖的時代,傾注感情的藏品,已覓得安穩的避風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