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首兩月鯨豚擱淺15宗 高去年同期4倍 學者批基建破壞棲息地

撰文:勞敏儀
出版:更新:

今年在香港水域內擱淺鯨豚個案數目有飆升跡象,單是1至2月中華白海豚和江豚擱淺數目達15宗,比去年同期3宗大增4倍。
由於大部分鯨豚屍體發現時已嚴重腐爛,僅約一成個案可確認死因,包括遭漁網或漁具纏繞、遭船隻撞擊及感染,人類活動的傷害不容小覷。
擱淺鯨豚的死因難以證實,但有學者認爲,大型基建嚴重影響江豚及中華白海豚的棲息地,愈多自然海岸線受破壞,海豚的數目也會愈少。

本港不時發現鯨豚擱淺情況,今年初情況趨嚴重,首兩個月已有15宗個案。(海洋公園保育基金提供)

根據海洋公園保育基金統計,截至昨日(18日),本港共有16宗鯨豚擱淺個案,當中14條屬江豚,2條屬中華白海豚,但去年發現的擱淺個案為26宗。若把去年1至2月鯨豚擱淺個案數目與今年同期相比,今年的個案數目已比去年同期多4倍;而單是今年2月已有9宗,是近年發現最多鯨豚擱淺個案的月份。

本港鯨豚擱淺個案

  中華白海豚 江豚 其他
2014年 12 33 5
2015年 15 21 1
2016年 5 17 3
2017年 5 18 3
2018年(至18/3) 2 14 0

資料來源: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

由於大部分屍體被發現時已嚴重腐爛,難以確認死因,只有約一成的個案可確認死因。海洋公園保育基金分析香港鯨豚有以下三大主要死因:

遭漁網或漁具纏繞

曾有中華白海豚懷疑因頭部及尾部被5個共重3.5公斤棄置的漁具纏著而引致死亡,亦有年幼的江豚可能因尾部被漁網纏繞,以致無法上水呼吸而溺斃。「鯨豚擱淺行動組」進行解剖時亦曾於鯨豚的胃部發現漁鈎,可見胡亂棄置漁具會對鯨豚造成威脅;而其他海洋生物如被『鬼網』纏繞後無法掙脫,都有機會造成死亡。

遭船隻撞擊

部分鯨豚屍體被發現時傷痕纍纍或有嚴重創傷,懷疑曾遭船隻撞擊。曾有江豚屍體在被發現時失去頭部或下半身,有可能意外被船隻的螺旋槳切去或受其他人類活動影響。行動組或海洋公園獸醫為擱淺海豚進行解剖時,曾多次在海豚的胃部發現未被消化的魚,證明牠們尚有覓食能力及於死前曾經進食,而非因病而影響活動能力,極有可能因意外創傷而引致突發死亡。

感染

肺炎、寄生蟲和細菌感染等為常見的死因。

有内地旅行團標榜會途徑中華白海豚最大棲息地的珠江口伶仃洋海域,如果運氣好,可以在伶仃洋上「邂逅可愛的白海豚」。(WWF提供)

學者:基建破壞自然海岸線 亦破壞海豚棲息地

港大博士研究生及鯨豚生態研究所成員陳釗賢表示,由於本港位於亞熱帶,水溫較暖和,令鯨豚屍體腐爛速度快,故難以斷定死因,但指棲息地減少,會影響其存活率。他解釋,大型基建破壞自然海岸線,令覓食及休息地方減少,漁民捕魚也會帶來被漁具纏繞致死風險及食物競爭問題。

以大小磨刀洲一帶為例,陳釗賢表示,在機場三跑工程及港珠澳大橋工程發展前,仍不時發現中華白海豚蹤影,惟近年只有零星發現。他指,本港北面中華白海豚數目不斷下跌,「愈多發展,愈多郁動海岸線地方,愈少機會見到海豚」。

此外,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會長鄭家泰也表示,漁網及漁船等人爲因素均很大機會造成鯨豚擱淺,並指石鼓洲填海興建焚化爐,在前期工程前仍發現石鼓洲島附近有江豚出沒,但工程展開後,「江豚活動範圍離開石鼓州島1至2公里以上,明顯避開工程」,反映人類活動破壞江豚重要棲息地,望政府加強工程操守等監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