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炒姜國元】員工削福利求撤回炒姜遭拒 傳媒工會欠牙力?

撰文:香港01記者
出版:更新:

筆名安裕的《明報》執行總編輯姜國元,日前忽然被解僱,令早已關係緊張的明報編採部,再爆發新一輪抗爭。多名員工均指管理層是因編採立場方向分歧而裁走姜國元,多番質問總編輯鍾天祥,並在其辦公室貼上「不明不白」標語,明報職工協會更提出員工自願削減福利,以求換取姜國元復職,但資方拒絕接受,工會周三晚宣布啟動工業行動的準備。

一眾《明報》員工手持標語,並在公司外牆貼上「不明不白」字句,要求管理層交代辭退姜國元的原因。(羅君豪攝)

外媒屢罷工抗爭

這種報館內部的衝突,以往亦曾出現過,在80年代,香港記者曾有過激烈抗爭。當時《文匯報》記者採訪赤柬領袖經香港逃亡到北京事件,但報館不承認曾參與採訪,禁止報道出街,在記者力爭之下,始能以「電台消息」的名義簡單見報,但記者仍不滿做法憤而以「集體休息」方式罷工抗議。1981年《大公報》也曾因思想偏紅者加薪幅度較高,引發員工與領導談判,但其後卻遭管理層逐個擊破瓦解,被稱為「十三太保事件」。

在海外,傳媒罷工與政府或資方抗衡亦時有所聞。2008年12月,因為韓國修改廣播法,引爆媒體發起「無限期大罷工」,其中以MBC為首的三大電視台,合共約2,000名記者及製作人到國會示威,令部分電視直播無法正常進行。

英國廣播公司(BBC)近年亦多次發起12至24小時不等的罷工,以表達對公司裁員的不滿,部分電視廣播及節目中斷,被指重創英國電視業。與香港《明報》同氣連枝的多倫多《明報》工會,亦曾於2011年因有逾百名員工不滿薪酬及待遇偏差,加上工會成員遭公司打壓及解僱,決定集體罷工73天,最終法庭判《明報》違法,需要重新聘請被裁退的員工,並賠償各人經濟損失。

憂罷工抗爭形象負面

但香港傳媒要組織罷工,殊不容易。有前「《明報》關注組」成員(即工會前身)直言,罷工是艱難的決定。他憶述當年鍾天祥空降《明報》時,關注組也曾討論罷工,但卻未有達成共識,原因是難以說服他人跟隨,「為自己爭取利益罷工很合理,但為新聞自由或反對人事任命,難以說服員工跟隨。今次(明報)管理層以節流為由裁員,按章工作或罷工是否真能爭取到什麼?外人總說『東家不打打西家』,甚至說《明報》人死守很儍,但其實留下來更痛苦,外人不會明白。」有現職《明報》員工坦言,留下來只因同事之間關係甚好,並盡力守護崗位。

熟悉香港工運的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陳敬慈指出,本地工會因歷史原因分成左派(工聯會)及右派(職工盟),自香港回歸後建制派不欲抗爭,只餘90年代始成立的職工盟,但基層屬弱勢,紮鐵工人及碼頭工人的大規模罷工行動,只屬鳳毛麟角。

陳又指,記者向來自視為專業人士,以穿黑衣或靜坐方式表態,既理性亦顧及專業形象,如貿然罷工主流社會未必接受。他說:「過去其他行業發生工潮,傳媒報道事件的手法,會影響社會對工運的觀感,傳媒自知敏感,更會擔心如果自己爆出工運,大眾會如何看待他們。」

《明報》執行總編輯姜國元突然被裁,激發《明報》內部勞資關係陷入破裂邊緣。(網上圖片)

多為政治審查抗爭

研究勞工法的港大法律系教授 Rick Glofcheski 指出,日本、歐洲、英國及加拿大等國家,皆有法例保障勞工,相反香港政府卻不鼓勵勞方組織工會。陳敬慈亦指,公司如因員工參與工運或罷工而裁員,雖屬刑事,惟多年來法庭判決成功入罪個案極罕見,因為公司能以各式理由裁退員工,員工難引實證。

資深傳媒人劉銳紹指,傳媒是社會公器,往往是與言論自由有關,如因自己工資待遇或利益而發起工運,立場敏感。Rick Glofcheski表示,香港傳媒除了薪酬外,更多為新聞自由或政治審查而抗爭,但其概念抽象,影響員工是否參與:「員工各有不同政治想法,有人覺得已踐踏其底線,也可能有人只為金錢而工作。」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