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五職位僅一份毋須懂粵語  尼籍香港女大學生找實習面試屢碰壁

撰文:余秋婷
出版:更新:
融樂會發現1500份招聘廣告中,只有1份明確寫明求職者無須懂粵語,增加少數族裔求職的困難。(余秋婷攝)

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即使英語流利,不諳中文的少數族裔在港求職亦不斷碰壁,擁有大專學歷的少數族裔亦不例外。有組織就招聘廣告中對中文能力要求作研究,發現1500份招聘廣告中,只有1份明確寫明求職者毋須懂粵語,亦有招聘髮廊洗頭員的廣告列明須讀寫中文,並不合理。在香港土生土長的尼泊爾籍大學女生Prativa Sapkota因不諳中文而找不到實習工作,擔心畢業後未能在港工作。

49%招聘廣告要求懂粵語 51%能中文書寫 

香港融樂會於2014年4月及2015年12月期間,於16個本地求職網站隨機抽樣,收集了1500份招聘廣告,涉及職位由專業人士至基層工人不等。

調查發現49%招聘廣告列明求職者需懂粵語,51%要求須具中文書寫能力,26%更指明求職者要懂普通話,僅有1份工無須懂粵語。

融樂會研究主任葉皓羚指出,一般招聘要求懂中文,但鮮有列明是否「懂中文優先」或「不需要懂中文」,所以少數族裔單憑招聘廣告會認為自己不符合要求。 她又特別提及部分工種對語文要求並不合理,例如:髮廊洗頭員的入職條件為讀寫中文。

葉皓羚展示了一則勞工處招聘運輸工人的廣告,批評廣告夾雜了只有中文書寫的資訊。(余秋婷攝)

不諳中文者看不懂四成招聘廣告

收集得來的1500份招聘廣告中,有839份未有列明對中文要求,但研究員經電話抽樣追查後發現,超過六成的僱主縱然在招聘廣告中沒有列明,但已假設求職者有粵語及中文書寫能力。葉皓羚說:「少數族裔以為沒有明確列明,可以『博一博』,但原來只是僱主假設了求職者一定懂。」

另外,調查則顯示16%招聘廣告只有中文版本,而22%的招聘廣告有英文版本,卻夾雜了只有中文書寫的資訊,所以不諳中文的求職者未能接收39%的招聘廣告資訊。葉皓羚展示了一則勞工處招聘運輸工人的廣告,其中職責一欄「負責執貨、送貨」及職位要求「勤奮,有禮, 需懂得控制唧車」均沒有以英文列出。  

Prativa Sapkota是尼泊爾籍的香港人,居港十年,雖然考上大學,但由於中文能力較弱,一直未能找到實習機會。(余秋婷攝)

尼泊爾籍香港女孩憂未能在港工作

Prativa Sapkota是尼泊爾籍的香港人,10年前來港定居,現時20歲的她在香港科技大學就讀3年級,主修生物化學。她未畢業,但已知求職艱難,因為她在尋找實習工作過程中不斷碰釘,原因為她的中文能力較弱,Prativa慨嘆道:「香港被譽為國際大都會,別人總是說不懂中文,可以到國際企業工作,我曾經也如此想,但事實卻非如此。」過去1年,她申請過5份實習工作,但只有1份獲得面試機會,而這間跨國公司在招聘廣告中未有提及要懂廣東話,但在小組面試的中段,考官提出要求以粵語及普通話提問,Prativa能夠理解對方的提問,卻未能以中文回答,她感到很失望,知道自己獲選機會渺茫,差點忍不住當場流淚。

Prativa自小學6年級就在港讀書,中學升讀教育局指定學校,特別為少數族裔的學生提供集中支援。另外,她亦完成綜合中等教育證書(GCSE),獲最高的A級成績,此證書獲公務員事務局及考試局認可。獲大學取錄後,她完成了大學提供的廣東話課程,但中文程度仍然與同輩有距離,卻未能在大學及私人市場找到進修的階梯。她接受教育局對非華語學生的支援,卻發現至今仍然不符合僱主對中文要求。

距離畢業只餘1年,她仍然在找尋實習機會,但現時她沒有信心能夠在暑假找到實習機會。Prativa盼望未來留港工作,「香港是我的家,家人全都住在這兒, 我很希望將來能在香港工作」。

張鳯美批評現時的教育制度對少數族裔的支援仍然不足,以致他們的中文能力未能符合僱主要求。(余秋婷攝)

倡制定「中文作為第二語言」政策

融樂會總幹事張鳯美坦言:「如果少數族裔的學生在公營教育制度下學習,但中文水平只達到小學程度,是非常不幸。 」她認為要檢視現行教育制度對少數族裔支援出現的問題,建議政府制定一套「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政策,提出具體階段性學習進度目標,以協助少數族裔學習中文。

她又建議勞工處應設立「少數族裔就業支援計劃」,為他們提供適當支援,以突破語言障礙等困難,亦需協助僱主了解其招聘職位對中文要求是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