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傭齋戒吃素惹僱主誤會「不服從」 機構辦活動助主僕解心結

撰文:文雪萍
出版:更新:

外傭離鄉別井來港工作殊不容易,6年前隻身來港的泰傭阿蘭不諳粵語,惟前僱主維持日常較快語速,以致溝通出現誤會經常被責罵;工作完,在客廳站著看電視亦被指「偷懶」;主僕二人共處一室並不好受。阿蘭近年遇上另一僱主,二人花時間磨合,更情同姐妹不但閒話家主、同看電視節目,更情同姐妹。
隨著本港人口老化,聘請外傭照顧長者家庭會越來越多,有社工指,除語言不通外,主僕間的磨擦亦來自文化差異,如部份印傭在齋戒日要吃素等,「係咪想食肉都唔肯煮?」;有機構在8年前推出耆傭活動,協調相處間的磨擦,而兩人於小組互動片段亦可作「打底」:「佢哋有爭執時諗返起以前嘅快樂片段,有助預防家庭暴力事件。」

麥玉諭說,主僕相處問題大多來自文化差異。(張浩維攝)

文化差異成主僕間的「導火線」

近年許多護老者聘請外傭來照顧長者日常起居。路德會社會服務處長者中心在8年前推出「護愛樂融傭」的耆傭活動,以小組形式和社區教育活動作介入,讓家傭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等,改善耆傭間的溝通問題。

路德會富欣花園長者中心副主任麥玉諭說,主僕相處問題大多來自文化差異,又舉例指部份印傭因宗教信仰不能烹調豬肉,或當天為齋戒日她們不能吃肉類、只能煮素菜,而長者卻誤解外傭為「不服從」:「係咪想食肉都唔肯煮?」

麥續稱,此外雙方期望落差亦成主僕間的「導火線」,在僱主角度聘請外傭期望能全天候照顧長者需要;外傭則認為工作毋需感情投入或以家人角色照顧長者,導致兩者相處時出現磨擦。機構則從中協調,如以小組活動增加耆傭的合作機會,讓其互相瞭解。

阿蘭(右一)說,曾於家鄉接受廣東話訓練,但懂得的中文詞彙有限。(張浩維攝)

語言不通成障礙 主僕溝通屢碰壁

隻身來港工作6年的泰傭阿蘭娓娓道來,曾於家鄉接受廣東話訓練,惟懂得的中文詞彙有限、其粵語程度只能應付日常溝通。離鄉別井來到港工作,不僅須花時間適應新環境,語言不通更使她處處碰壁,生活絕不輕易。

站在客廳多電視被誤以為「偷懶」

阿蘭又指,自己性格較內向,亦擔心說錯話,故與前僱主鮮有溝通,僅得工作上的交流;而前僱主的語速太快,她亦經常誤會對方的意思,工作出錯後迎來連聲責罵。曾有一次,晚上辦妥家務後,在客廳站著看電視,僱主卻誤會她在「偷懶」,更呼喝阿蘭繼續清潔地方,使阿蘭感到萬般無奈:「唔開心,但都要忍。」

阿蘭畫了一位塗有口紅及藍色眼影的妙齡少女。(張浩維攝)

幸遇現任僱主抹去過往陰霾:與婆婆情同姊妹

阿蘭在完成上份的工作合約後,在3年前經中介公司配對遇到現任僱主87歲的金紹;婆婆待她親切友善,從飲食至日常生活習慣都與阿蘭清楚交代,每晚更一同坐在沙發上看電視節目,期間婆婆會教她中文、兩人閒話家常,她笑說:「最鍾意同婆婆睇動物節目!」阿蘭亦憶述,過往曾生病感頭痛,僱主對她關懷備至多次叮囑自己準時服藥。

有次主僕兩人於小組活動為彼此繪畫人像,阿蘭畫了一位塗有口紅及藍色眼影的妙齡少女。她解釋說,在畫人像時長時間注視婆婆,突然認出她曾演出港產電影《精裝追女仔》,又笑言:「嗰時覺得企喺張曼玉旁邊個女仔好靚,但矮咗少少,所以記得!」

兩人在活動不時剖白心底話,阿蘭在心意卡寫上:「婆婆好人,好聰明,我做咩嘢婆婆都唔會發脾氣」,而婆婆則寫上:「我們相處很滿意,(與阿蘭)做姊妹」。

阿蘭(紅衣)在完成上份的工作合約後,在3年前經中介公司配對遇到現任僱主87歲的金紹。(張浩維攝)
阿蘭(紅衣)與現任僱主、87歲的金紹情同姊妹。

麥玉諭說,外傭於活動中不僅學習到照顧長者的小技巧,如均衡營養等,期間兩人互動的快樂片段亦可作「打底」,改善雙方的溝通問題,有助減少家庭暴力事件。

hotline